[发明专利]一种地铁或轻轨超长列车编组运行和站台长度确定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5434.9 | 申请日: | 201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81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哲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付生辉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轻轨 超长 列车 编组 运行 站台 长度 确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组长度大于车站站台长度的地铁或轻轨列车的运行方法,以及确定站台长度的设计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运力。按照站台长度是否大于列车长度,把整个线路中的车站分为常规车站和非常规车站;再把与非常规车站对应的线路分解为一个或多个标准区间,或者一个或多个标准区间与一个或多个非标准停靠车站。提出四种车厢单元,即奇数站停靠单元、偶数站停靠单元、全程停靠单元和全程关门单元。在每一个标准区间上,整个列车都可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元的组合。还给出了使用这种方法的实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铁或轻轨列车的运行方法和站台长度确定的方法。在整个线路中,当列车长度大于全部或部分车站的站台长度时,这种方法适用。
背景技术
城市中的地铁或轻轨的客运压力越来越大,在高峰期有些线路的行车密度和车厢中的人员密度己经饱和,致使大量乘客滞留,甚至达到影响安全的程度。
提高运力至少有三种可能的途径,一是增加发车密度,二是增加列车行驶速度,三是增加列车载客人数。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本专利考虑采用第三种途径。
在车厢乘客已经超载的情况下,要增加列车载客人数,只能增加列车的车厢数量。现有的客流压力较大的线路,比如北京地铁1号线,5号线,都是6节车厢编组,列车长度已经达到站台区间的长度,如果再增加车厢数量,必然会有一些车厢在停靠时车门对着站台之外,这些车厢的乘客无法快速上下车,甚至无法上下车。
现有的地铁或轻轨设计原则中,都是要求列车长度小于或等于站台区间的长度,现有运营中的地铁或轻轨列车长度也都是小于或等于站台区间的长度。
按照现有的设计原则,为了增加列车的车厢数量,首先要增加站台的长度。实际上,北京地铁规划中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为了提高运力,远期规划中将把有些线路的站台加长到能够停靠8车厢编组列车。增加站台长度必然产生大量土建工程,既增加成本又会在施工中影响运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突破现有的设计原则,在列车长度超出站台长度的条件下,给出列车的编组、运行以及上下乘客的方法。当在增加列车长度后,运行方案还难以满足要求时,还给出了在少数车站增加站台长度的方法。
该方法的总体框架如权利要求1所述,下面对技术细节进一步阐述。
一、术语的定义和基本方法的介绍
连续的自然数,是指从某一个自然数开始,没有遗漏地依次增加的自然数,比如从3开始,往下数依次为4、5、6、7、8......,
线路上车站的编号方法:对于有起点和终点的线路,如北京地铁1号线,车站的编号方法为,按照从起点站向着终点站的顺序,用连续的自然数给每个车站编排一个序号,起点站序号为1,下一站为2,再下一站为3......一直到终点站。
对于环形线路,如北京地铁2号线停靠18个车站,由于线路本身没有起点和终点,可以任选两个相邻的车站为起点站和终点站,按照列车行驶的顺序,对线路中包含车站较多的那一段线路上的车站编排序号,序号要涵盖环形线路上的所有的车站。起点站序号为1,第二站序号为2,第三站序号为3,依次类推。比如北京地铁2号线,如果选择西直门站为起点,积水潭站为终点,则西直门站序号为1,车公庄站序号为2,阜成门站序号为3......积水潭站序号为18。这种编号方法只适用于停靠车站个数为偶数的环线。因为按照这种方法编号,在包含第一周的终点站与第二周的起点站的线路上,能够保证奇数编号站与偶数编号站是相互间隔着的。
有些环线的停靠车站个数为奇数,如伦敦地铁的环线为27个停靠站,这样线路中起点站和终点站的序号都是奇数。为了保证在第几周运行时,奇数站与偶数站是间隔着,编号时可以连续编排两周。例如,对于有27个停靠站的环线,列车运行第一周时起点站序号为1,终点站序号为奇数27;第二周时原来的起点站序号编为28,终点站的序号编为54;在第三周时,起点站的序号又重新编为1,终点站序号又重新为2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哲,未经王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54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