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动电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4705.9 | 申请日: | 2007-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4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和寿;生川昇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7/065 | 分类号: | H02K7/065;H02K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电动机 | ||
本申请是申请人于2007年4月10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710097146.2”,名称为“振动电动机”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藏于各种通信设备(例如手机)、游戏设备或按摩机等的用作振动发生源的振动电动机。
背景技术
振动电动机例如具有在旋转轴的旋转轴线方向较长的大致圆筒状的壳体,在从该壳体的前端突出的旋转轴的前端上偏心固定着砝码。在壳体内收容转子和定子。转子的线圈与整流子连接,电刷与整流子滑动接触。电刷上连接端子,突出在壳体外部的端子与印刷线路板上的导体接触获得供电。这样,从端子通过电刷、整流子使电流流过线圈,转子就产生旋转力,旋转轴旋转,砝码产生摆动振动。
在振动电动机表面安装在印刷线路板上的场合,为了用回流焊接等方式进行焊接,有时设置对壳体进行保持的金属制的保持架。作为这种振动电动机,例如有:在保持架上设置与印刷线路板抵接的底部,用从该底部立起弯曲的左右一对弹簧片对圆筒状的壳体进行保持的振动电动机(参照专利文献1);和为了防止振动电动机从印刷线路板上脱离而将保持架的底部向旋转轴的旋转轴线方向扩展的振动电动机(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349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98366号公报
随着各种精密设备的小型化,对于内藏在各种精密设备中的振动电动机也要求进一步的小型化。在振动电动机的场合,由于必须在维持砝码重量的状态下进行小型化,故若旋转轴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尺寸变短时,结果振动电动机的重心位置偏向壳体的前端侧(砝码侧)。因此,端子被设在壳体后端侧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振动电动机中,仅将振动电动机放在线路板上,因而砝码前倾,端子和保持架的后侧离开线路板的可能性很大,难以进行适当的焊接。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振动电动机中,由于壳体的底部扩展到砝码侧,故振动电动机在线路板上稳定。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振动电动机中,由于扩展后的底部对砝码造成妨碍,故砝码的旋转半径受到限制,只好将砝码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稳定在线路板上并在离心方向可将砝码大型化的振动电动机。
本发明的振动电动机具有:收容转子及定子的筒状的壳体;从壳体前端突出的旋转轴;偏心固定在旋转轴的端部上的砝码;围住壳体的金属制的保持架,保持架通过回流焊接而表面安置在线路板上,其特征是,保持架具有配置在线路板上的平面状的底部,在底部的砝码侧形成有延伸到与砝码相对的位置的一对前倒防止部,在前倒防止部之间,在与旋转轴的旋转轴线平行且沿底部延伸的中心线上设置缺口部,缺口部从前倒防止部的前端起延伸到越过与砝码相对的位置。
振动电动机越是小型其整体的重心位置越偏向砝码侧,安置时砝码侧在线路板上容易前倾。但是,在本振动电动机中,在保持架的底部的砝码侧,由于形成有延伸到与砝码相对的位置的一对前倒防止部,故前倒防止部成为支撑,难以在砝码侧前倾,振动电动机安置时就稳定地落座在线路板上。其结果,通过回流焊接可将振动电动机可靠地焊接在线路板上,即使是受到落下冲击等的场合,焊接的部位也难以脱落。此外,小型的振动电动机要求进一步的小型化。相反,还要求砝码的大型化。因此,在沿底部延伸的中心线上,在一对前倒防止部之间设置缺口部,通过该缺口部,能以底部的板厚大小扩大砝码的旋转半径。这样可在离心方向将砝码大型化。例如,即使底部的板厚不到0.5mm,-旦能以板厚的量增大旋转半径,因振动电动机较小,故只要稍增大砝码的旋转半径,砝码给予振动整体的影响就非常大。因此,当促进振动电动机小型化时,本发明是非常有效的。
在保持架的底部,优选的是,形成从缺口部的中心线的端部起延伸到底部后端的狭缝。在保持架成形时在保持架上形成狭缝,通过该狭缝保持架容易向外扩开。因此,通过在放置在线路板上的底部侧设置狭缝,可在安置电动机时将狭缝配置在线路板上,故在对底部和线路板进行焊接的同时,可通过焊接止住狭缝的扩开。因此,在振动电动机受到下落冲击的场合,可防止保持架的散开,适当避免电动机部分从保持架上飞出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47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