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缓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4590.3 | 申请日: | 2012-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6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时实亮;竹内秀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缓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前部中的用于车辆的缓冲装置(bumper device,保险杠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安装到车辆(诸如汽车)的前部上的用于车辆的缓冲装置,已知的结构为:缓冲梁固定到骨架构件(诸如沿车辆的纵向延伸的侧框架)的前端,用于保护行人目的的减震构件布置在该缓冲梁的前侧处,并且进一步地,减震构件的外侧覆盖有车身面板(诸如缓冲器表面)。例如,在JP-A-2008-137611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缓冲装置中,由金属板形成的并且具有大致为U型横截面的减震构件设置在缓冲梁的前表面上。在车辆撞击事件中,该减震构件被压塌并吸收撞击能量,由此减轻对撞击对象(行人等)的冲击。
顺便提到的是,JP-A-2008-137611中公开的此类减震构件的刚性趋向于在沿车辆横向的两端部中比其他部分低,因为两端部是开口的。此外,存在这样一种担忧,即因为结构原因而不能通过减震构件的变形(弯曲)充分吸收冲击,并且因此增加了对于撞击对象(行人等)的冲击。参照附图8A和8B,将具体描述撞击事件中传统减震构件的端部的变形。
图8A和8B示出了在碰撞物试验中,当撞击对象(碰撞物)5与两端均开口的减震构件(缓冲器芯部构件)3的端部相撞时,处于变形之前和之后的相应状态中的端部。该缓冲装置1包括缓冲梁2、以及由金属板形成的减震构件(缓冲器芯部构件)3,减震构件以与JP-A-2008-137611中公开的结构相同的方式布置在缓冲梁2的前方。缓冲梁2固定到沿车辆纵向延伸的侧构件4的前端。假定撞击对象(碰撞物)5与缓冲装置1中的减震构件(缓冲器芯部构件)3的沿车辆横向(横向)的端部撞击,如图8A所示。
如图8B所示,当撞击对象(碰撞物)5与减震构件(缓冲器芯部构件)3的端部3a撞击时,该端部3a向车辆的后侧弯曲,并且同时,沿横向向内移动。然后,随着端部3a变形的进行,该端部3a被沿车辆的纵向引导。结果表明,减震构件(缓冲器芯部构件)3不能承受撞击对象(碰撞物)5,并且撞击对象(碰撞物)5进入一种状态,即附于缓冲梁2的底部。具体地,存在这样一种担忧,即撞击对象(碰撞物)5在减震构件(缓冲器芯部构件)3充分吸收冲击之前就撞击到缓冲梁2,并且因此对撞击对象(碰撞物)5的冲击量增加。
可通过将减震构件(缓冲器芯部构件)3的端部3a(远端3b)向外延长得沿车辆横向超过缓冲梁2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沿车辆横向向外延长减震构件(缓冲器芯部构件)3的端部3a很困难,因为减震构件(缓冲器芯部构件)3布置在缓冲器表面的内侧,而缓冲器表面根据车体的设计而具有预定的长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设置有能在撞击事件中充分吸收负荷的减震构件,由此即便是在撞击发生在缓冲装置的沿车辆横向的两个端部的情况下也能减轻对撞击对象的损害。
为了实现该目标,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梁,附接到位于车辆的前部的骨架构件的前端,并且沿车辆的横向延伸;缓冲器芯部构件,沿缓冲梁的前表面设置并且沿横向延伸,由此在缓冲梁与缓冲器芯部构件之间形成中空部,中空部的沿横向的两端均开口;以及侧构件,设置在缓冲器芯部构件的沿横向的端部中,并且延伸至车辆的后侧,侧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横向的外侧交迭于缓冲梁的沿横向的端面上。
缓冲器芯部构件可包括:前表面,前表面被朝向车辆的前侧引导;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从前表面的上端边缘和下端边缘延伸至车辆的后侧,并且上表面和下表面连接到缓冲梁,侧构件可从前表面的沿横向的端部延伸到车辆的后侧,以便封闭中空部,并且侧构件的后端部沿横向设置在缓冲梁的端面的外侧。
缓冲梁、缓冲器芯部构件、以及侧构件可分别由金属板形成,并且缓冲器芯部构件和侧构件的厚度可小于缓冲梁。
侧构件可形成有沿车辆的纵向延伸的肋。
侧构件的至少所述部分与缓冲梁的沿横向的端面可彼此交迭,并且其间有间隙。
侧构件的至少所述部分与缓冲梁的沿横向的端面彼此接触。
侧构件与缓冲器芯部构件可单独地形成。
侧构件与缓冲器芯部构件可一体地模制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45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