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乙烯-DPP的大π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1193.0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4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于贵;陈华杰;郭云龙;赵岩;张骥;高冬;刘云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61/12 | 分类号: | C08G61/12;H01L5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乙烯 dpp 共聚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乙烯-DPP的大π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1986年,Tsumura等人第一次报道了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TFTs),(Tsumura,A.;Koezuka,H.;Ando,T.Appl.Phys.Lett.,1986,49,1210),并且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相比无机FETs,溶液法加工的聚合物FETs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重量轻、柔韧性好以及可实现快速打印加工等优点。可广泛用于智能卡、存储器、射频电子商标、传感器和有源矩阵显示器等方面,成为有机光电子电路的关键元器件。
吡咯[3,4-c]吡咯-1,4(2H,5H)-二酮的衍生物(简称DPP),以其大的共平面结构、强的吸电子能力以及合成简单高效等优点深受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最近,基于DPP单元合成了一系列的小分子和聚合物的有机半导体材料((1)Bronstein,H.;Chen,Z.;Ashraf,R.S.;Zhang,W.;Du,J.;Durrant,J.R.;Tuladhar,P.S.;Song,K.;Watkins,S.E.;Geerts,Y.;Wienk,M.M.;Janssen,R.A.J.;Anthopoulos,T.;Sirringhaus,H.;Heeney,M.;McCulloch,I.J.Am.Chem.Soc.2011,133,2198.;(2)Nelson,T.L.;Young,T.M.;Liu,J.Y.;Mishra,S.P.;Belot,J.A.;Balliet,C.L.;Javier,A.E.;Kowalewski,T.;McCullough.R.D.Adv.Mater.2010,22,4617),这些材料表现出优良的成膜性,宽的紫外吸收相应范围,良好的光和热稳定性,以及优良有机场效应特性和有机光伏特性。这类基于DPP核的聚合物一般具有二元的给-受体(D-A)交替构型,通常这些聚合物都是以单键相连构筑的D-A构型的聚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乙烯-DPP的大π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乙烯-DPP的大π共聚物(简称DPP基共聚物或PDVT),其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
式I
所述式I中,所述R均为碳原子总数为6-16的直链烷基或碳原子总数为10-28的支链烷基;X为氧原子、硫原子、硒原子、-NH或碳-碳双键;Ar为噻吩基、呋喃基、吡咯基、噻唑基或苯基;n为20-200的整数,优选50-100的整数。
优选的,所述R中,所述碳原子总数为10-28的支链烷基为2-丁基己基、2-己基辛基、2-辛基癸基、2-癸基十二烷基、2-癸基十四烷基或2-十二烷基十六烷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式I所示共聚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四(三苯基膦)钯催化条件下,将式M1所示单体和式M2所示单体置于溶剂中,80-130℃反应20-60小时,反应完毕得到所述共聚物;
式M1 式M2
上述方法的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所述式M1、式M2中,所述R均为碳原子总数为6-16的直链烷基或碳原子总数为10-28的支链烷基;X为氧原子、硫原子、硒原子、-NH或碳-碳双键;
Ar为噻吩、呋喃、吡咯、噻唑或苯环等芳香环。
优选的,所述R中,所述碳原子总数为10-28的支链烷基为2-丁基己基、2-己基辛基、2-辛基癸基、2-癸基十二烷基、2-癸基十四烷基或2-十二烷基十六烷基;
上述方法中,所述式M1所示单体与式M2所示单体的投料摩尔比为1∶1-1.2,优选1∶1。
所述四(三苯基膦)钯与所述式M1所示单体和所述式M2所示单体的用量摩尔比均为0.1-0.2∶1∶1-1.2,优选0.1∶1∶1。
所述溶剂均选自甲苯、氯苯和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甲苯。
其中,式M1和式M2所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如下:
其中,式M1所示化合物可按照如下三步反应制备而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11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