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射线成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0733.3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1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蒋昌辉;戎军艳;张其阳;张成祥;夏丹;郑海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B6/00 | 分类号: | A61B6/00;A61B6/04;A61B6/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吴平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线 成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线成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射线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X射线成像装置用于头颅扫描及口腔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此种装置用于整个头颅、口腔及牙齿部位的肌肉、神经和骨骼组织的三维结构图像。X射线成像技术是射线探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物理相结合的一门高新技术,利用人体各种组织(包括正常组织和异常组织)对X射线的衰减不同这一特性,由X探测器接收X射线通过人体后的射线强度并将其数字化,从而反映出不同组织的结构。全景、头颅、CT扫描均为X射线成像的不同模式,通过不同的几何结构与机械扫描系统实现。X射线源和探测器分别安装在被扫描组织的两侧,方向相对。当X射线源产生的X射线穿过被扫描组织,透过组织的X射线为探测器所接收。探测器对X射线高度敏感,它将接收到的X射线先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换为数字信号,然后输入计算机的中央处理系统,经过相对应的重建算法重现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再经显示装置显示出来。
在传统的CT装置中,采用的是立柱加悬臂结构,C形臂通过转轴悬挂在悬臂的末端,当立柱收到外力发生微小晃动的时候,该微小晃动到达悬臂末端的C形臂时会被放大,C形臂会发生较大幅度的晃动。并且转轴也会随悬臂晃动导致C形臂在旋转的过程中发生更大的晃动,从而导致位于C形臂两端仪器的晃动,这导致整个系统的机械结构的稳定性较差,微小的外力就可使整个装置产生晃动,从而导致最终成像的质量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成像质量的射线成像装置。
一种射线成像装置,包括:
底座,固定安装在安装平面上;
旋转臂,可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并在所述底座上可转动,所述底座支撑所述旋转臂;
射线源支架,设于所述旋转臂的一侧;
探测器支架,设于所述旋转臂远离所述射线源支架的一侧,所述旋转臂与所述射线源支架及探测器支架共同形成U形结构;
射线源,设于所述射线源支架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射线源支架用于提供一支撑力于所述射线源;
探测器,设于所述探测器支架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探测器支架用于提供一支撑力于所述探测器,所述探测器与所述射线源相对设置,用于探测所述射线源发出的射线;
其中,所述转动臂在所述底座上转动时,所述射线源及所述探测器围绕所述旋转臂的转轴所在轴线转动。
进一步地,包括:
射线源定位机构,设于所述射线源支架上,使所述射线源相对于所述射线源支架可滑动;
探测器定位机构,设于所述探测器支架上,使所述探测器相对于所述探测器支架可滑动;
其中,所述射线源定位机构及所述探测器定位机构使所述探测器与所述射线源相向或背向滑动,以调节所述射线源与所述探测器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包括:
座椅,连接在所述底座上,位于所述射线源与所述探测器之间,所述座椅包括座位及椅背,所述椅背设于所述座位的一侧;
牙托结构,设于所述座位靠近所述椅背的一侧,所述牙托结构与所述座位可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牙托结构包括:
牙托定位器,设于所述座位的一侧;
牙托调节器,设于所述牙托定位器上;
牙托臂,设于所述牙托调节器远离所述牙托定位器的一端;
其中,所述牙托定位器调节所述牙托臂与所述椅背之间的间距,所述牙托臂随所述牙托调节器升降、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椅背还设有第一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连接所述座位与所述椅背,以调节所述座位与所述椅背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还包括:
头部定位器,设于所述座位的上方;
第二调节杆,连接所述椅背与所述头部定位器,调节所述头部定位器与所述座位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座椅支架,所述座椅支架可调节所述座位的高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传动结构包括:
动力件;
主动轮,与所述动力件连接,所述动力件带动所述主动轮转动;
从动轮,与所述主动轮配合,所述主动轮带动所述从动轮转动,所述从动轮与所述旋转臂连接,所述旋转臂随所述从动轮转动;及
轴承,套设于所述座椅支架上,并与所述从动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轮通过同步带传动、齿轮传动或是链条传动与所述主动轮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07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