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塑料挤出机/注塑机机头料现场回收方法及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9997.7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1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陈蕴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蕴 |
主分类号: | B29B17/00 | 分类号: | B29B1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002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挤出机 注塑 机头 现场 回收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弃塑料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和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塑料挤出机/注塑机机头料的现场回收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塑料挤出机/注塑机在开机调试阶段,由于各种参数尚未设定好,从塑料挤出机/注塑机里出来的机头料因性能不达标无法正常使用,机头料刚从塑料挤出机/注塑机里出来时处于高弹态,堆积在挤出机/注塑机下方慢慢冷却成不规则的坨状。目前回收再利用机头料的方法是:将机头料破碎、加热后重新进入挤出机实现再利用。这种处理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机头料在堆积过程中会积累灰尘,造成料不清洁,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再次使用;(2)机头料冷却变硬,回收利用前需要先破碎,破碎工作费时费力,甚至会造成人员受伤;(3)冷却后重新加热,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4)机头料经破碎后挤压,经历一次机械降解和一次热降解,性能大大降低。由于目前回收再利用机头料存在上述种种弊端,致使多数机头料不能及时回收利用或因回收成本高、再利用价值不高而被废弃,但这又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塑料挤出机/注塑机机头料的现场回收的问题,具有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回收方便的特点,同时保证机头料的使用性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塑料挤出机/注塑机机头料现场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加热保温:将刚从挤出机里出来的机头料直接送入具有加热保温功能的加热保温箱内,维持或加热至高弹态;
b)压板:将处于高弹态的机头料经过压板机挤压成板状;
c)压条:再将板状机头料送入压条机压成条状;
d)切粒或冷却后卷绕:经切粒机切成颗粒,或待条状机头料冷却后盘绕成卷。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塑料挤出机/注塑机机头料现场回收设备,包括加热保温箱、压板机和压条机,三者由上到下成流水线布置,所述加热保温箱上开有送料口和出料口,机头料依次经过加热保温箱、压板机和压条机,最后经切粒机切成颗粒,或由牵引机牵引到绕线盘上盘绕成卷。
上述加热保温箱为圆筒形,其轴线与压板机的压辊轴线平行,所述送料口设置在加热保温箱的侧上位,并在送料口位置处设置有盖板,所述加热保温箱内竖直设置有与送料口对应的隔热板/条,所述加热保温箱内装有搅拌装置。加热保温箱设置成圆筒形,便于加工制造;设置盖板和隔热板/条,是为了防止加热保温箱内的热量散发,以进一步节能;搅拌装置可将粘连在加热保温箱箱壁上的机头料刮下,并进行强制加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从挤出机/注塑机出来的机头料温度较高,直接送入加热保温箱,充分利用了机头料的余热,节约了能源,降低了再利用成本;
2)避免了再次破碎和挤压对机头料性能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持塑料的原有性能;
3)机头料未被二次污染,保证了机头料再利用时清洁干净;
4)减少了工人工作量,大大降低了回收利用的复杂度。
本发明提供的现场回收机头料的方法,具有节能环保、成本低等特点,本发明提供的现场回收机头料的设备,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捷、占地空间小、节能环保、成本低等特点。该方法和设备,思路新颖、构思巧妙,在塑料回收再利用领域尚属首创,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 是塑料挤出机/注塑机机头料现场回收设备的一种结构布置形式。
图2 是塑料挤出机/注塑机机头料现场回收设备的另一种结构布置形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塑料挤出机/注塑机机头料现场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加热保温:将刚从挤出机/注塑机里出来的机头料直接送入加热保温箱内,维持或加热至高弹态,机头料在高弹态的温度通常为130—180℃;刚从挤出机/注塑机里出来的机头料,本身处于高弹态,加热保温箱的功能就是确保机头料在压板前仍处于高弹态。加热可以通过人工送料到加热保温箱内,也可以采用自动传输带送料,以节约人工。
b)压板:将处于高弹态的机头料经过压板机挤压成板状;
c)压条:再将板状机头料送入压条机压成条状;
d)切粒或冷却后卷绕:经切粒机切成颗粒,或待条状机头料冷却后盘绕成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蕴,未经陈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99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形状测量装置及形状测量方法
- 下一篇:内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