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6628.2 | 申请日: | 2012-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9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长杰 |
主分类号: | A61G7/14 | 分类号: | A61G7/1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瞿网兰 |
地址: | 211806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病人 电动 转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用于将病人从病床或担架上移动到另一病床或担架上的病人转移床,具体地说是一种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护领域,经常会遇到卧床病人的搬运的问题,如特别是对于昏迷、严重受伤和瘫痪的病人搬运问题更为突出。目前传统的搬运方法是采用人工搬运,在搬运过程中病人的体位变化较大,不仅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还有可能使病人产生二次损伤,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痛苦。目前,较为先进的电动病人转移床已投入使用,其原理是电动伸缩板实现接送病人的动作,输送布的同步运动是采用摩擦辊子卷动输送布来实现的。这种电动转移床存在由其结构导致的天然不足,其不足处有三:一是输送布同步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因为是采用摩擦辊子同步机构,摩擦辊子是不可缺少的,摩擦辊子要占用较多宽度方向的空间。摩擦辊子较长,传动机构和刚性支承机构复杂;二是由于采用摩擦辊驱动输送布,当摩擦力不足时输送布的同步性即遭破坏,就不能很好地执行接送病人的任务;三是由于伸缩板是光板,输送布与光板间是滑动摩擦,摩擦阻力较大,输送布易损坏。一般要求输送布有很好的耐磨性和抗拉强度,面市的某些产品采用了昂贵的凯夫拉材料作为输送布才能保证可靠性的要求,导致产品价格和使用成本偏高。因此,很有必要开发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都较低的医用转移床,以便提高电动转移床的应用范围,以减轻护理劳动强度和搬运病人时的痛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电动医用转移床结构复杂,制造和使用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运动可靠,制造和使用成本低,厚度比同类产品要薄的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医用病人电动转移床,它包括床架6和驱动电机14,固定床板7安装在床架6上,驱动电机14安装在床架6的下部,其特征是所述的床架6的两端各安装有一个同步带4,同步带4套装在同步轮系5上,同步轮系5安装在床架6上,两端的同步轮系5中的主动轮通过万向节16与驱动电机14相连并在驱动电机14的带动下转动,同步带4上固定安装有固定件8,固定件8与辊子轴9固定相连,辊子轴9上套装有减少摩擦力的辊子,移动床板3与所述的辊子轴9固定相连,移动床板3和辊子轴9上套装有截面呈环形的传输带1,在床架6的两端靠近移动床板3移出边一侧安装有用于将齿形传输带1上半部固定的端部夹2,端部夹12连接有使其与传输带1上环面连接或分开的端部夹推杆13,端部夹推杆13与驱动电机或气缸相连。
所述的移动床板3的表面安装有用于减少与齿形传输带1拉面面摩擦力的辊子10。
所述的固定件8与滑块相连,滑块安装在导轨中,导轨固定安装在床架6的两端上。
所述的端部夹2由固定部分201和活动部分202组成,固定部分201和活动部分202之间形成供齿形传输带1端部的内齿带穿过的通道205,固定部分201固定在床架6上,活动部分202插装在固定部分201中,活动部分插入固定部分的一端上设有斜锲块203,斜锲块203的斜面部分与端部夹推杆13的斜头部分配合,在固定部分201与斜锲块203相对位置处安装有使斜锲块203复位的弹性件204。
所述的传输带1的两端端部设有便于夹紧固定的内齿。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采用辊子板减摩技术和夹持同步技术的新型医用转移床。该新型医用转移床采用多排辊子形成平面状的辊子板,当传输带环绕辊子板转动时,两者之间是以滚动摩擦方式运动,大大减少了摩擦阻力。为了使输送带顺利地进出病人的着床面,输送带需要进行运动同步控制,即保证辊子板在运动时,输送带的上表面相对于病人着床面静止。本专利采用了输送带前部两端夹持的方式实现运动同步,结构简单可靠。由动力系统将扭矩传入床体两端的同步带轮,从而带动同步带运动。辊子板的伸缩运动是由床体两端的同步带驱动的。整个转移床结构简单、运动可靠,制造和使用成本低,厚度比同类产品要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长杰,未经李长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66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