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蛋鸭高蛋白棉粕专用复合添加剂预混料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6056.8 | 申请日: | 2012-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0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吴红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红梅 |
主分类号: | A23K1/18 | 分类号: | A23K1/18;A23K1/16;A23K1/165;A23K1/175;A23K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叶克英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蛋鸭 高蛋白 专用 复合 添加剂 预混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饲料,具体涉及蛋鸭高蛋白棉粕用复合添加剂预混料。
背景技术
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加强。畜牧业生产总成本的60-80%来自饲料,饲料工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当前影响我国畜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饲料原料总量不足。饲料工业的主要原料为谷物原料(占60%)、蛋白质原料(占30%)和添加剂等,尤其是蛋白质饲料原料不足,现在是、将来也是限制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饲料工业使用的蛋白类原料主要包括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和微生物蛋白三大类。植物蛋白类原料主要是各类饼、粕等,干物质中粗蛋白≥20%,粗纤维≤18%。2005年我国蛋白类饲料原料缺口达1000万吨左右,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2020年,我国蛋白类饲料原料缺口将达2400万吨-4800万吨。利用世界蛋白饲料资源进行饲料的生产,使我国配合饲料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大批进口造成国际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使国内饲料生产企业处于亏损的边缘。因此,必须加速非常规蛋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
普通棉粕的粗蛋白含量较低(40%),粗纤维较高(12%),而且棉酚含量较高(1400ppm),由于工艺的因素,还掺有一定量的棉绒,这样都会影响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同时由于棉酚的存在,还会引起动物的中毒症状,给生产带来很大程度的副面影响。高蛋白脱酚棉粕由于在工艺的改进,粗蛋白有所提高,棉酚含量也有所降低,但棉酚含量还是在500ppm以上,而且其中的植酸磷含量高达0.65%,影响其它元素元素的吸收,赖氨酸、苏氨酸等必须氨基酸含量也相对较低,根据氨基酸的木桶原理这些都会影响其它氨基酸的消化吸收,从而降低其营养价值的体现。同时由于棉粕中非淀粉多糖的存在,当高剂量使用类此棉粕时会大大降低蛋鸭饲料的利用率,而且还影响到蛋黄的色泽和气味。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对于常规饲料添加剂的配合使用豆粕效果较好,而对于高蛋白脱酚棉粕使用较差,所以其添加量一般控制在5-6%以下。所以要想高剂量使用棉粕,必须设计专用的高蛋白脱酚棉粕专用饲料添加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蛋鸭高蛋白棉粕专用复合添加剂预混料,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的蛋鸭高蛋白棉粕专用复合添加剂预混料,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所述复合维生素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
维生素A(有效成分含量为50万iu/g) 55~65份、
维生素D3(有效成分含量为50万iu/g) 18~22份、
维生素E(有效成分含量为500iu/g) 110~90份、
维生素K3(有效成分含量为51.5%) 32~28份、
维生素B1(有效成分含量为97%) 8~12份、
维生素B2(有效成分含量为80%) 37~43份、
维生素B6(有效成分含量为97%) 7~9份、
维生素B12(有效成分含量为1%) 2~4份、
生物素(有效成分含量为2%) 4~6份、
叶酸(有效成分含量为99%) 8~12份、
烟酸(有效成分含量为97%) 70~90份、
泛酸(有效成分含量为95%) 110~90份、
维生素C(有效成分含量为35%) 4~6份和
砻糠粉 500~600份。
所述复合多矿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
碘酸钙中,碘的重量含量为1%,亚硒酸钠中,硒的重量含量为1%,吡啶甲酸铬中,铬的重量含量为1%;
所述复合氨基酸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
所述L-赖氨酸盐酸盐、DL-蛋氨酸、L-苏氨酸和L-色氨酸的有效成分的重量含量为98.5%;
所述的复合酶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
所述的微生物制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
所述的枯草芽胞杆菌、嗜酸乳杆菌、啤酒酵母菌和丁酸梭菌均为常规的菌种,可采用商业化的产品,如:
枯草芽胞杆菌;株洲智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商品名“派富”;
嗜酸乳杆菌;成都和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商品名“好乐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红梅,未经吴红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60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便携式终端
- 下一篇:接收设备和显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