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体静压轴承在审
申请号: | 201210065613.4 | 申请日: | 2012-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03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杜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建军 |
主分类号: | F16C32/06 | 分类号: | F16C32/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体 静压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静压轴承。
背景技术
流体静压轴承是一种非接触型轴承,它利用流体介质例如空气,润滑油,或其它流体通过节流作用获得承载能力。流体静压轴承具有精度高、振动小、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广泛地应用于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检测等领域。例如流体静压轴颈轴承可以用于作旋转运动的主轴的径向支承,流体静压止推轴承可以用于作旋转运动的主轴的轴向支承;流体静压轴承还可以用于作直线或曲线运动的导轨的支承。有的实际应用为了工作可靠,装配流体静压轴承的主轴在精确分度后需先锁止再进行后续的操作,装配流体静压轴承的导轨在精确定位后需先锁止再进行后续的操作,在锁止时需要流体静压轴承不能改变原有的定位精度,这就给本来是起悬浮作用的流体静压轴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锁止时能够压紧以防止定位精度改变的闭式流体静压轴承。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闭式流体静压锁止装置,包括待锁止部件、基座本体、第一流体输入口、第二流体输入口、第一流道、第二流道;
基座本体包括锁止面、承载或导向面一、承载或导向面二;
待锁止部件包括待锁止部件表面一、待锁止部件表面二;
所述第一流道或第二流道可以分别位于待锁止部件或基座本体;
所述第一流体输入口或第二流体输入口可以分别位于待锁止部件或基座本体;
所述第一流体输入口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所述第二流体输入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
所述待锁止部件表面一与所述承载或导向面一相向形成润滑间隙,所述待锁止部件表面二与所述承载或导向面二相向形成润滑间隙;
所述待锁止部件表面二与锁止面可以分离或接触,或压紧锁止;
承载或导向面二与锁止面可以是同一个部件的同一个面,或锁止面与所述承载或导向面二是不同部件的表面,并且锁止面高于承载或导向面二;
锁止面可以采用摩擦系数高的材料,锁止面高于承载或导向面二,可以保护承载或导向面二;
锁止面与待锁止部件表面二锁止后,可以增加其他的机械装置给待锁止部件施加压力满足锁止要求的压力;
本发明采用流体润滑膜压力驱动待锁止部件的待锁止部件表面二与锁止面压紧,锁止力量的增加过程平稳均衡,待锁止部件在锁止过程中的发生位置误差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上述待锁止部件可以是作旋转运动的转轴,其基座本体可以包括轴颈轴承、止推轴承、外套、承压垫环;
承压垫环包括锁止面,止推轴承包括承载或导向面一、轴颈轴承包括承载或导向面二
所述第一流体输入口、第二流体输入口可以分别位于外套或止推轴承上;
基座本体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
转轴包括待锁止部件表面一与待锁止部件表面二;
所述第一流体输入口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所述第二流体输入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
所述待锁止部件表面一与所述承载或导向面一相向形成润滑间隙,所述待锁止部件表面二与所述承载或导向面二相向形成润滑间隙;
所述待锁止部件表面二与锁止面可以分离或接触,或压紧锁止;
轴颈轴承与承压垫环如是一个部件,承载或导向面二与承压垫环锁止面是同一个部件的同一个面;
轴颈轴承与承压垫环如是两个部件,锁止面与所述承载或导向面二是不同的表面,并且锁止面高于承载或导向面二。
上述待锁止部件可以是作旋转运动的H型转轴,基座本体包括轴承套、外套、承压垫环;
所述转轴包括上止推板、下止推板、轴颈,所述上止推板与轴颈可以是一体化设计,或者下止推板与轴颈可以是一体化设计;
承压垫环包括锁止面,轴承套包括承载或导向面一和承载或导向面二;
所述第一流体输入口、第二流体输入口可以位于外套或轴承套上;
基座本体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可以分别位于外套或轴承套上;
转轴包括待锁止部件表面一与待锁止部件表面二;
所述第一流体输入口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所述第二流体输入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
所述待锁止部件表面一与所述承载或导向面一相向形成润滑间隙,所述待锁止部件表面二与所述承载或导向面二相向形成润滑间隙;
所述待锁止部件表面二与锁止面可以分离或接触,或压紧锁止;
轴承套与承压垫环如是一个部件,承载或导向面二与承压垫环锁止面是同一个部件的同一个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建军,未经杜建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56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