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起身辅助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5012.3 | 申请日: | 201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2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谢光孚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光孚 |
主分类号: | A47C7/62 | 分类号: | A47C7/62;A61G5/1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身 辅助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起身辅助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借助两伸缩支撑棒体的应力以能张开或叠合的起身辅助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医疗质量的提升,现代人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随着年长人口的增加,年长使用者因此也开始注重家具的生活机能,年长使用者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相对比一般成年人更容易感到疲惫,腰腿更加无力,导致坐下或起身时,容易膝部关节力量不足支撑而摔倒,甚至难以自行站立等问题,因此起坐往往需要他人搀扶,故传统的座椅对于老年人来说实用性不佳。
有鉴于此,一种椅体的辅助起坐结构便应运而生;请参阅图12所示的辅助起坐结构10,该辅助起坐结构10包括一椅体11、一底板12和一气压棒13,该椅体11上面包含一乘坐部14,该乘坐部14上有该底板12,该底板12包含一第一底板121和一第二底板122,该第一底板121的一侧与该第二底板122一侧枢接,枢接方式使用一铰练,该第二底板122另一侧与该椅体11枢接,该枢接方式使用一金属转轴,该第一底板121下方与一气压棒13联结,该椅体11上设有一控制把15,该控制把15经由一控制线16与该气压棒13电气相连。
承上所述,在使用者身体贴近该椅体11并产生一坐下动作的情况下,使用者本身的重量将施力于该气压棒13,进而将该第一底板121与该第二底板122压回水平位置;当使用者起身时,使用者将本身重量按压在该控制把15上,该控制把15利用该控制线16给予该气压棒13一电气指令,令该气压棒13给予该第一底板121一股向上的推力,使得该第一底板121上升。该第二底板122因为一侧与该第一底板121枢接结合,另一侧与该椅体11使用枢接结合,于是该第一底板121上升后,该第二底板122则呈一斜面。使用者完成起身动作,该一斜面可防止升高的过程太过,避免使用者来不及起身的情形,亦可以让使用者可依不同身高调整不同的起身施力点。
然而,前述的辅助起坐结构10在使用上仍有缺失;举例而言,该辅助起坐结构10由椅体11、底板12、气压棒13等部件组合成一体,无法拆换,不但体积较大而占空间,且由电力驱动,由于电气机构复杂、成本昂贵、装设不易,不利于厂商制造及贩卖,使得前述的辅助起坐结构10不易为一般使用者所能购得;如此,不但增加用户的经济负荷,也相当占用摆放空间,对于使用者来说实有诸多不便。
综上所述可知,无论是传统的座椅或是现有的辅助起坐结构,其构造及辅助使用性均不甚理想,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创新的起身辅助结构,令年长使用者能借助起身辅助结构中的伸缩支撑棒体的应力缓冲,轻松缓慢地坐在逐渐叠合的起身辅助结构上,或令年长使用者能于起身时,借由扶持逐渐张开的起身辅助结构,轻松便利地起身,大幅减低年长使用者于起坐时的身体负荷,即为本发明在此亟欲探讨的一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年长使用者轻松缓慢地坐下或轻松便利地起身的起身辅助结构,其可防止年长使用者于坐下或起身时因腰腿无力而跌坐于座椅上,导致受伤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起身辅助结构,包括:
一第一座体,该第一座体的两对应侧面上邻近一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一枢接部;
一第二座体,该第二座体的两对应侧面上邻近一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二座体的另一端借助至少一座体枢轴与该第一座体的另一端枢接成一体;
还包括两伸缩支撑棒体,该两伸缩支撑棒体的一端分别与该两第一枢接部相对应,且分别借助一第一枢轴枢接至对应的枢接部上,该两伸缩支撑棒体的另一端分别与该两第二枢接部相对应,且分别借助一第二枢轴枢接至对应的第二枢接部上,各该伸缩支撑棒体内设有至少一第一弹性元件。
上述各伸缩支撑棒体包括一第一棒体及一第二棒体,该第一棒体的一端设有一开口,该第一棒体的另一端借助该第一枢轴枢接至该第一座体,该第一棒体内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开口相连通,且该第一容置空间内容置有该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二棒体的一端借助该第二枢轴枢接至该第二座体,该第二棒体的外侧周缘邻近其另一端的位置设有一第一止挡部,该第一止挡部及该第二棒体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能由该开口进入且被容置于该第一棒体的第一容置空间中,该第一止挡部的一侧抵靠至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光孚,未经谢光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50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