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型烧水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064980.2 | 申请日: | 2012-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3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 发明(设计)人: | 杜明华;杜鑫;刘祖光;王海群;刘瑞芳;杨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联合大学 |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A47J27/02 |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张云和 |
| 地址: | 06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型 烧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烧水器,具体是一种节能型烧水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烧水器大多是传统的水壶。传统水壶受热面为平面,热能利用率低。为提高传统水壶的热能利用率,公知技术也公开了很多预期增加水壶受热面而提高热能利用率的技术方案,如中国专利CN201996285U公开的一种节能水壶,该节能水壶是在容水腔内布置有导热管,该导热管上、下贯通水壶的顶面和底面并与外界连通。虽然通过导热管增加了过火面积,但火焰穿过导热管后与外界连通也会浪费掉许多热能,节能效果并不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传统水壶烧水热能利用率低,以及公知的节能型水壶节能效果不太显著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既通过增加受热面、又充分利用烟气余热,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型烧水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节能型烧水器,包括容器体、挡火圈、过火管,所述容器体是一个带有进水嘴和出水嘴的容水腔,该容水腔的底面板为受热面板,该受热面板的外缘设置有挡火圈,该容水腔的顶面板上方设置有集烟罩,该集烟罩顶部中心设置有与烟筒连接的排烟口;所述过火管上、下贯通该容水腔的顶面板和底面板,并在容水腔内呈环形排列布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不但使烧水器的过火面积大大增加,而且烟气能够在集烟罩下方的回流腔内被容水腔的顶面板充分吸收热能,有利于容水腔内的水受热均匀,大大提高了热能利用率。
更进一步,所述容器体呈圆桶形,容器体侧壁上固接有进水嘴、出水嘴和手把。
所述容器体的顶面板和底面板上分别开有对应的通孔,所述过火管的上、下端分别与顶面板和底面板上的通孔固接。
所述集烟罩为圆形弧顶结构,其底部边缘与容水腔的顶面板外缘固接,集烟罩内形成烟气回流腔。
通过采用上述具体措施,使本发明的节能效果更加明显,烧水器结构更加合理,使用更加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
①节能效果显著。经过多次试验,本烧水器比传统水壶烧水可以节省30%左右的能源。
②环保。烧水时的废气通过烟筒直接排出室外,可以不用开抽油烟机或排风扇等排烟设备,又节省了用电。
③宜于推广应用。本烧水器使用非常方便,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燃气灶或煤炉的地方都可以使用。
④本烧水器结构较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A截面图。
图中:1-出水嘴,2-顶面板,3-过火管,4-集烟罩,5-烟筒,6-手把,7-容水腔,8-进水嘴盖,9-进水嘴,10-挡火圈,11-底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内容。因此,所举之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所述节能型烧水器的容水腔7由顶面板2、底面板11和圆柱形侧壁组成,该圆柱形侧壁上分别固接有一个进水嘴9、一个出水嘴1和两个手把6,进水嘴9上加装有进水嘴盖8。该顶面板2和底面板11上分别开有对应的通孔,所述通孔呈环形排列布置,上、下对应的通孔之间固接有过火管3。顶面板2上方是圆形弧顶结构的集烟罩4,集烟罩4的底部边缘与该顶面板2的外缘固接,集烟罩4内形成烟气回流腔,集烟罩4的顶部中心有与烟筒5连接的排烟口。底面板11为受热面板,其外缘固接有挡火圈10。
节能型烧水器既可在燃气灶上使用,也可在传统家用煤炉上使用。使用时,将容水腔7灌满水直接放在燃气灶的支架上或煤炉上即可。火焰被挡火圈10拢在底面板11下,一部分火焰直接加热底面板11,由底面板11与容水腔7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火焰从底面板11上的通孔进入过火管3,被加热的过火管3与容水腔7内的水进行热交换;聚集在集烟罩4下部烟气回流腔内的烟气加热顶面板2,由顶面板2与容水腔7内的水进行热交换。由此,容水腔7内的水从内到外全方位受热,水很快被加热。废气经过烟筒5排出室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联合大学,未经河北联合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49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隧道衬砌结构内车辆荷载的减隔振方法
- 下一篇: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