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控温煤暖炉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3692.5 | 申请日: | 201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3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袁以奎;袁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以奎;袁旭东 |
主分类号: | F24B1/192 | 分类号: | F24B1/19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9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控温煤 暖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炉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控温煤暖炉。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农村的家用依然使用燃煤炉,燃煤炉通常包括炉体和设置在炉体上的烟筒,烟筒与炉体的炉膛连通用于排出烟气,炉体的炉膛中设置有燃烧室,炉体和烟筒的四周设置有导热介质夹层,导热介质夹层中储存有导热介质(例如:水)。燃煤在燃烧室中燃烧产生的热量将加导热介质夹层中的水,加热后的水将通过烟筒上设置的出口输送到暖气片或地暖等散热设备中进行供热,经过散热设备循环冷却后的水将通过炉体上设置的进口流回到导热介质夹层中,而燃煤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将经过炉膛通过烟筒排出。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当用户向燃烧室中填入燃煤后,燃煤将持续加热导热介质夹层中的水,容易出现导热介质夹层中的水因加热过度而沸腾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将消耗大量的燃煤,从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的燃煤炉用煤量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控温煤暖炉,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燃煤炉用煤量较大的缺陷,实现降低自动控温煤暖炉的用煤量。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控温煤暖炉,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炉体和烟筒,所述炉体和所述烟筒的四周设置有导热介质夹层,所述炉体的炉膛中设置有燃烧室,所述烟筒上开设有与所述导热介质夹层连通的出口,所述炉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导热介质夹层连通进口,所述炉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炉膛连通的风口,所述风口处设置有可开闭的风门;所述自动控温煤暖炉还包括自动开关门装置,所述自动开关门装置包括节能自动开关温控器,所述节能自动开关温控器的温包密封插在所述导热介质夹层中,所述节能自动开关温控器的伸缩式保温腔与所述风门连接以驱动所述风门的开关。
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控温煤暖炉,通过在炉体上设置与炉膛连通的风口,并通过节能自动开关温控器驱动风门开关风口,用户向燃烧室中加入燃煤后,燃烧的燃煤将加热导热介质夹层中的水,当温包检测到导热介质夹层中的水达到设定的温度后,伸缩式保温腔将伸长驱动风门打开,从而外界空气将进入到炉膛中减缓燃烧室中燃煤的燃烧;当温包检测到导热介质夹层中的水未达到设定的温度后,伸缩式保温腔将收缩驱动风门关闭,阻断外界空气将进入到炉膛中,使燃烧室中燃煤的进行燃烧加热导热介质夹层中的水,自动控温煤暖炉可以维持室温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避免出现导热介质夹层中的水因加热过度而沸腾的现象,实现降低了自动控温煤暖炉的用煤量。
如上所述的自动控温煤暖炉,所述自动开关门装置还包括支架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部与所述风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伸缩式保温腔连接,所述伸缩式保温腔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上还设置有支点,所述连接杆抵靠在所述支点上。
如上所述的自动控温煤暖炉,所述自动开关门装置还包括调节螺栓、调节弹簧和复位弹簧,所述调节螺栓螺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调节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调节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调节螺栓上,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点位于所述复位弹簧和所述调节弹簧之间。
如上所述的自动控温煤暖炉,所述燃烧室包括盘管和耐火层,所述盘管形成筒形壳体,所述耐火层设置在所述筒形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盘管的进水端口密封插在所述炉体内的侧壁上并与所述导热介质夹层连通,所述盘管的出水端口密封插在所述烟筒内的侧壁上并从所述出口中伸出。
如上所述的自动控温煤暖炉,所述筒形壳体上端口还设置有气化室,所述气化室包括倒漏斗形壳体,所述倒漏斗形壳体固设在所述筒形壳体的上端口。
如上所述的自动控温煤暖炉,所述筒形壳体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所述筒形壳体上端口的尺寸小于所述筒形壳体下端口的尺寸。
如上所述的自动控温煤暖炉,所述气化室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盖在所述倒漏斗形壳体的上端口上。
如上所述的自动控温煤暖炉,所述倒漏斗形壳体的侧壁开设有开口。
如上所述的自动控温煤暖炉,所述炉膛中还设置有至少一根竖向设置的加热水管,所述加热水管的两个端口分别密封插在所述炉体内的侧壁上并与所述导热介质夹层连通。
如上所述的自动控温煤暖炉,所述烟筒上开设有多个所述出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以奎;袁旭东,未经袁以奎;袁旭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36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