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涡轮叶片前缘沉槽肋内冷结构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3251.5 | 申请日: | 2012-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8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吉洪湖;朱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D5/18 | 分类号: | F01D5/18;F01D9/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轮 叶片 前缘 沉槽肋内冷 结构 及其 方法 | ||
1.一种涡轮叶片的前缘沉槽肋内冷结构,该涡轮叶片的转子叶片(10)具有蛇形通道式内部冷却结构,导向叶片(7)具有插件冲击式内部冷却结构,插件(28)前端具有冲击孔(29);
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子叶片(10)的前缘内壁面沿叶高方向具有沉槽结构,在沉槽结构内垂直叶高方向平行分布有若干弧形肋(34);
上述导向叶片(7)的前缘内壁面沿叶高方向具有沉槽结构,在沉槽结构内垂直叶高方向平行分布有若干弧形肋(34);插件(28)上的冲击孔(29)与弧形肋(34)交错排列。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叶片的前缘沉槽肋内冷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弧形肋(34)的顶部平齐于或高于叶片临近前缘其他部位的内侧壁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叶片的前缘沉槽肋内冷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弧形肋(34)之间的间距与弧形肋高度之比在7~15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叶片的前缘沉槽肋内冷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弧形肋(34)为等间距布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叶片的前缘沉槽肋内冷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弧形肋(34)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或方形,或梯形,或三角形,或半圆形。
6. 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涡轮叶片的前缘沉槽肋内冷结构的前缘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过程:
转子叶片(10)前缘内壁面的沉槽结构使得前缘壁厚较其它部位明显减薄,减小了叶片内部冷却空气与外部高温燃气之间的距离;弧形肋(34)保持叶片前缘在减薄之后具有足够的强度,又能加强对冷却气流的扰动、扩展其换热面积,加强了冷却效果;
转子叶片(7)前缘内壁面的沉槽结构使得前缘壁厚较其它部位明显减薄,减小了叶片内部冷却空气与外部高温燃气之间的距离;弧形肋(34)保持叶片前缘在减薄之后具有足够的强度,又能加强对冷却气流的扰动、扩展其换热面积,加强了冷却效果;插件(28)上的冲击孔(29)与弧形肋(34)交错排列,能够起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325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面板模块、背光模块与液晶显示装置
- 下一篇:晶片级镜头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