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2681.5 | 申请日: | 2012-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9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辉;李富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B79/00 | 分类号: | A01B7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耕地 土壤侵蚀 治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侵蚀防治技术,尤其适用于紫色泥、页岩发育的土层浅薄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治理。
背景技术
我国紫色土资源约有2000多万hm2。紫色土具有土壤养分丰富、自然肥力高、宜种宜肥宜水等特点,但紫色土也存在侵蚀强烈、退化严重的问题。紫色土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强烈的土壤侵蚀导致坡耕地大多数丘坡顶部只有10-20cm厚的土层,使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显著下降。目前,用于防治紫色土水土流失的主要方法有坡改梯、植物篱和耕作措施,其中耕作措施又可分为3类: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等高耕作、沟垄种植);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覆盖耕作);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少耕、免耕)。这些措施的显著特点是突出了土壤侵蚀防治措施的“防”,虽然土壤侵蚀速率减小了,但土壤仍发生流失,土层厚度仍在减少。为了增加坡顶土层厚度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紫色土区坡耕地也曾实行过移土培肥,但这种将其他景观或者坡脚土壤运输至坡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当下农村劳动力缺乏情况下显得越来越不适宜,同时也可能影响被挖区域土壤质量或产生其他环境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补充侵蚀的土壤、增加土层厚度、人力物力投入少、操作简单的土壤侵蚀治理措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1)就地利用母岩(泥、页岩)碎屑补充被侵蚀的土壤,将发生侵蚀的浅薄土壤下的母岩挖起,利用耕作工具敲碎大块状岩石,人为加速母岩成土过程和成土量;(2)沿等高线掏沟筑垄形成地面起伏状态,每年挖掘沟内母岩,并于次年变换沟与垄的位置;(3)沟内设置土挡,垄下未被挖掘的母岩带沿等高线形成母岩隔挡,延长雨水的停留时间,使母岩处于较长时间的浸泡或湿润状态以软化母岩,加快母岩碎屑的风化成土。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
a)测定土层深度:利用直径为1cm左右的物体从坡顶向下坡方向探测土层深度,测定土层深度≤20cm的范围,确定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区。
b)挖掘母岩:紫色泥、页岩沉积松散,易于在机械力的作用下破碎,利用耕作工具先将土壤层翻开露出底部母岩,然后继续向下挖掘母岩3~5cm,增加母岩成土量,依此过程完成耕作。
c)敲碎大块状岩石:利用工具将被掘起的大块状岩石敲碎,使岩石由大块状变为<3cm的岩石碎屑。
d)掏沟筑垄:土层愈薄,成土速率愈大,在土壤侵蚀治理区掏沟筑垄形成地面起伏状态,沿等高线开箱,箱与箱之间距离为1.2m,0.9m为垄,0.3m为沟,将沟内土壤向坡上部堆起筑成梯型垄。
e)沟垄变换:掏沟筑垄后将沟内母岩挖起5cm,并将其碎为<3cm的岩石碎屑;第2年将垄上土壤向下坡方向翻耕,以约1/3宽度的垄调换沟的位置,原沟被新垄所覆盖,然后再将新露出的沟内母岩挖起5cm,并将其敲碎为<3cm的岩石碎屑,依此方法每年调换沟与垄的位置,并且每年仅挖掘新露出沟内的母岩,4年为1个治理周期,整个土壤侵蚀治理区都向下挖掘母岩5cm,以后再反复轮换,这样土壤侵蚀治理区土层厚度和土壤生产力不断提高。
f)沟内设置土挡:雨季来临前在沟内每隔4m设置一个高约10~15cm的土挡截留雨水,土挡的高不超过垄高的1/2,使母岩碎屑处于较长时间的浸泡或湿润状态以软化母岩;同时垄底部母岩(由于垄底部母岩未被挖掘,高于其上部沟内挖掘处的母岩)沿等高线方向形成一个天然的母岩隔挡,使母岩隔挡之间的母岩碎屑及母岩隔挡边缘处于浸泡或湿润状态,经过干湿交替作用可加速母岩碎屑的风化成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从过去的以防为核心转变为以治为核心,创造条件加速成土,使成土速率大于侵蚀速率;(2)就地取材,促岩化土,通过人为加速成土过程,快速增加土层厚度,以替代补充流失的土壤;(3)增加的土壤源于紫色土母岩,无须从其他地方搬运,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且简单易行;(4)掏沟筑垄形成的地面起伏状态起到了保水保肥的作用,降低了坡面侵蚀强度,提高了产量;(5)适应面广,适用于不同坡度的泥、页岩坡耕地,有助于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治理前土壤侵蚀治理区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治理后土壤侵蚀治理区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垄与沟调换过程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先按照步骤a)中所述规格用直径为1cm的钢筋制作一个长约50cm的“T”字型探测体,在不扰动作物和土壤情况下测定土层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26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