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可活动旋转立磨头的磨床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2090.8 | 申请日: | 201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2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林淑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淑芬 |
主分类号: | B24B41/04 | 分类号: | B24B4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南市健***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活动 旋转 立磨头 磨床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磨床构造,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可活动旋转立磨头的磨床构造。
背景技术
磨床可说是目前最具多种用途的机器之一,其可在工作物上研磨制出任何形状的结构,例如:平面、斜面、不规则形状之面、沟槽………等;为适应各种不同工业所需,通常将磨床制作成立式和横式旋转磨轮类型,惟,事实上功能性仍嫌不足,即便是各式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的磨床,亦仅仅只能针对某一特定型式之加工步骤进行加工,如果变换成另一种型式的加工,例如,工作物表面多种倾斜角度的变化,为达到堪用状态往往必须在磨床上再增设多组工作磨头以应付所需的表面研磨加工作业,换句话说,随着工作物欲进行加工的型态种类增加,相对的在磨床上也必须再投资增设多组不同型态的加工磨头,如此一来,不仅增加整体设备之购置成本,而且各加工磨头各自独立设置亦会使得磨床整体体积变得更大,造成占用相当大空间的情形,实不符合经济原则;针对上述的严重缺陷,在求理想、实用与进步之今日,诚为一极待努力追求改善之目标。
有鉴于此,本案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缺陷,积极的研究与开发,几经试制与试作,终于设计出一种具有可活动旋转立磨头的磨床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可活动旋转立磨头的磨床构造,其可在现有的磨床机体Y轴方向的第一磨头组上又增设有一可控制转动的第二磨头组,将两个不同功能的磨头组组合在一起,使得所述第二磨头组的立磨头在马达动力的传动下即可为工作物各种斜面角度表面的转动研磨加工,如此不仅研磨功能大增,研磨效果及速度均佳,而且可有效地改善以往磨床整体占用空间较大的情形。
本发明所提供的具有可活动旋转立磨头的磨床构造,包括:
一机体,其上可遂行X、Y、Z轴等方向的研磨加工者;
一滑座,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机体之X轴方向上,且其在Y轴方向上成型有一滑槽;
一第一磨头组,利用一壳体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座的滑槽中,其在X轴方向上枢设有一磨头;
其特征在于:更可在所述第一磨头组的壳体上可转动地枢设一第二磨头组,所述第二磨头组包含有:
一驱动旋转组,设置在所述第一磨头组中,由一螺旋齿轮、一齿杆及一驱动柄所组成,所述螺旋齿轮利用一轴枢设在所述第一磨头组的壳体上,所述齿杆乃与所述螺旋齿轮相啮合,而是驱动柄又可带动所述齿杆转动;
一转盘,固设在所述螺旋齿轮上,可伴随所述螺旋齿轮的转动而同步转动;
一马达,固设在所述转盘上;
一立磨头,装设在所述马达的出力轴上,受所述马达动力的传动即可转动研磨加工。
此外,为使所述第二磨头组转动顺畅且受到稳固地支撑作用,其中更可在所述转盘的外面套设一垫圈,使彼此间保持一可相对旋转状态,而所述垫圈则固设在所述第一磨头组的壳体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显示第一磨头组与第二磨头组之立体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显示第一磨头组与第二磨头组之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显示第一磨头组与第二磨头组的横向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显示第二磨头组反时针方向转动至一角度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显示第二磨头组顺时针方向转动至另一角度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显示第二磨头组、第一磨头组与机体整体组合相互关系位置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是机体
2是滑座 21是滑槽
3是第一磨头组 31是壳体
311是导轨 32是伺服马达
321是螺杆 33是磨头
4是第二磨头组 41是驱动旋转组
411是螺旋齿轮 412是齿杆
413是驱动柄 414是轴
415是皮带
42是转盘 44是马达
45是立磨头 5是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可活动旋转立磨头的磨床构造,其主要由一机体1、一滑座2、一第一磨头组3及一第二磨头组4等所组合而成;其中:
机体1大体上结构同于现有结构在此则不再多作赘述,工作物在其上可遂行X、Y、Z轴等方向的研磨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淑芬,未经林淑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20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真空离心微加工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埋弧焊焊接方法及埋弧焊焊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