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后轮的轮悬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2035.9 | 申请日: | 201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3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H-J·朗霍夫;D·莫洛克;F·阿德尔考夫;S·拉默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3/18 | 分类号: | B60G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牛晓玲 |
地址: | 德国因戈***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 后轮 悬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机动车后轮的轮悬架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EP 0 288 654 A1或DE 102 21 993 B4描述了这种类型的轮悬架结构,该轮悬架结构尤其是设计用于驱动的和非驱动的机动车后轮并且尤其是在作用于车轮上的纵向力和侧向力的影响下具有有利的轮距(车轮前、后束,Spur)特性和外倾角特性。在行驶运行中设定的前束曲线的运动学行为可能受到下横向控制杆(或梯形控制臂)的车身侧摆动轴线的取向的影响、以及由于横向控制杆通过两个支承装置铰接在轮毂托架上而受到影响,其中前端的、定位在车轮转动轴线前面的支承装置/支承部位沿竖向(支撑起动力和制动力)更硬地构成并且在横向上更软地或更易屈(更具弹性,nachgiebiger)地构成。在上述的第一文献中,这个支承装置由竖直设置的联接件构成,它附加地铰接在轮毂托架上。在上述的第二文献中,支承装置由在竖向和横向上硬度不同的、横向软的橡胶支承件构成,它附加地与起转向横拉杆作用的单控制杆相联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轮悬架结构,该轮悬架结构在结构自由度较大的情况下进一步改进在纵向力和侧向力下的弹性动力学性能。
所述目的按照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有利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按照权利要求1,用于机动车后轮的轮悬架结构具有控制杆组,它至少包括下横向控制杆以及转向横拉杆,所述下横向控制杆和转向横拉杆通过轮毂托架侧的铰接点并通过车身侧的铰接点连接在后轮的轮毂托架与车身之间。在对后轮施加纵向力和/或侧向力的情况下,所述下横向控制杆和转向横拉杆实现前束变化,在该前束变化中在横向控制杆和转向横拉杆的转动运动下出现横向控制杆的轮毂托架侧的铰接点与转向横拉杆的轮毂托架侧的铰接点之间的相对横向运动。在此,轮毂托架侧的横向控制杆铰接点以及轮毂托架侧的转向横拉杆铰接点分别沿车辆横向方向被向内拉或向外压一横向错位,由此在后轮上实现所希望的前束变化。按照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横向控制杆和转向横拉杆弹性动力学地设置成:使得轮毂托架侧的横向控制杆铰接点的横向错位大于轮毂托架侧的转向横拉杆铰接点的横向错位。因此,由轮毂托架侧的横向控制杆铰接点描述的圆形轨迹和由轮毂托架侧的转向横拉杆铰接点描述的圆形轨迹在其位置/圆曲率方面例如设计成,使得轮毂托架在轮毂托架侧的横向控制杆铰接点处可以比在轮毂托架侧的转向横拉杆铰接点处被强烈得多地向内拉。
因为按照本发明在轮毂托架侧的转向横拉杆铰接点处的拉入比在轮毂托架侧的横向控制杆铰接点处的拉入小得多,所以在轮悬架结构的弹性动力学设计中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此外,可以在轮毂托架侧的转向横拉杆铰接点的横向错位非常微小或没有该横向错位的情况下给轮毂托架带来前束。因此,转向横拉杆可以与现有技术不同地沿车辆横向方向不带有箭形/扫掠/后掠(Pfeilung)或者只带有非常微小的箭形,由此在俯视图中转向横拉杆几乎可以与车轮转动轴线平行/并行地延伸并且轮毂托架侧的转向横拉杆铰接点以及车身侧的转向横拉杆铰接点沿机动车纵向基本设置在相同高度上。
为了实现上述的轮悬架结构轮距特性,优选的是,横向控制杆的转动中心沿车辆横向方向与车身侧的横向控制杆支承装置相距一距离,并且尤其是位于横向控制杆与车辆纵轴之间。此外有利的是,横向控制杆的转动中心被设置成位于车轮转动轴线前一尺寸X处。
上述的轮毂托架侧的横向控制杆铰接点在纵向力或侧向力下沿一圆形轨迹运动,该圆形轨迹与横向控制杆的转动中心相距一半径R。该半径R在此优选基本上是横向控制杆铰接点与一交点之间的距离的两倍,该交点是车轮转动轴线与横向控制杆的公共的车身侧摆动轴线之间的交点。此外,转向横拉杆优选设置成沿行驶方向位于横向控制杆后一给定的距离处。
在纵向力/侧向力下轮毂托架侧的转向横拉杆铰接点沿一圆形轨迹运动,在该圆形轨迹中转向横拉杆铰接点能基本上沿与车辆平行的运动方向运动。而按照本发明,在纵向力/侧向力下轮毂托架侧的横向控制杆铰接点比轮毂托架侧的转向横拉杆铰接点剧烈得多地向内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股份公司,未经奥迪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20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层熔喷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通讯录同步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