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烯烃聚合装置和烯烃聚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0969.9 | 申请日: | 201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4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阳永荣;吴文清;骆广海;王靖岱;孙婧元;韩国栋;张瑞琪;黄正梁;王树芳;杜焕军;蒋斌波;廖祖维;楼佳明;张擎;王宇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0/00 | 分类号: | C08F10/00;C08F10/02;C08F2/01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聚合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烯烃聚合装置,包括:
流化床反应器(1),包括处于分布板(3)下方的第一部分和处于分布板(3)上方的第二部分,
连接流化床反应器的第二部分和储罐(7)的引出管路(17),在引出管路(17)中依次设置有压缩机(4)、冷凝器(5)和气液分离器(6),该气液分离器用于对冷凝后的循环气流进行气液分离,气液分离器的气流支管(11)与流化床反应器(1)的第一部分相通,气液分离器的液流支管与储罐(7)相通,
与储罐(7)的出口连接的流体输送设备(8),流体输送设备的第一流出管路(14)与流化床反应器(1)的第二部分相通,而第二流出管路(18)与流化床反应器(1)的第一部分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流出管路(18)上设置有回流阀(19),用于调节通过第二流出管路(18)的冷凝液的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输送设备的第二流出管路与气液分离器的气流支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
一端与冷凝器(5)相连且另一端与气流支管(11)相连的内筒(25),在所述内筒的周向侧壁上布置有与储罐(7)连通的排液孔(24);
以一定间隙套在所述内筒之外的外筒(23),在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封闭的环形腔(20),在所述外筒上设有排液端口(26);
设置在所述内筒的上游侧端部和所述引出管路(17)之间的旋流部件;
其中,所述旋流部件包括罩筒(27)、与罩筒同心地设置在罩筒内的盲板(21),以及多个从盲板沿下游方向倾斜地延伸到罩筒内壁上的旋流叶片(22),在相邻两个旋流叶片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叶片以一定的仰角和一定的扭角从盲板延伸到罩筒内壁,并且各所述旋流叶片的仰角角度和扭角角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孔的开孔朝向与所述内筒内的液滴的旋流迹线方向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4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盲板的上游侧端面上布置有逆向气流方向延伸的导流锥。
8.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
一端与冷凝器(5)相连且另一端与气流支管(11)相连的管筒(28);
布置在管筒内壁上的折流板(29);和
布置在管筒壁上并与储罐(7)相通的排液口(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为设置在管筒内部的与循环气流的流动方向成一定角度延伸板。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筒包括若干直径不同的分段。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罐气相出口(13)与压缩机的入口相通,以平衡整个装置内的压力。
12.一种聚烯烃生产的方法,包括:
将循环气流从流化床反应器的顶部导出;
使循环气流经压缩、冷凝后由气液分离器分离为液相流股和气相流股,其中液相流股作为冷凝液收集入储罐,气相流股直接从分布板的下部进入流化床反应器;
通过流体输送设备将储罐内的冷凝液返回到流化床反应器中,其中第一部分冷凝液从分布板上部进入流化床反应器,第二部分冷凝液从分布板的下部进入流化床反应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冷凝液与气相流股混合后直接从分布板的下部进入流化床反应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冷凝液与气相流股的质量流量之比为0.005-0.7。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冷凝液与气相流股混合后呈泡状流、乳状搅动流或环状雾化流中的一种。
16.根据权利要求12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部分冷凝液与第二部分冷凝液的质量流量之比为0.4-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096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