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轿车电动助力转向柱安装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0837.6 | 申请日: | 201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2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陈阳阳;张磊光;王小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6 | 分类号: | B62D1/16;B62D5/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轿车 电动 助力 转向 安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底盘转向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轿车电动助力转向柱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在轿车底盘转向系统已开始采用节能、高效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管柱式助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由于电机的位置安装在转向柱上,电机的重量和工作状态下的输出力比常规机械式转向柱都要大很多。因此,对电动转向柱安装支架的强度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汽车整车装配中,转向柱安装位置在仪表台内,装配空间狭小。而电动转向柱本体体积又较常规机械转向柱大。因此,设计出合理的安装结构对电动转向柱的安装就尤为重要。传统的转向柱总成的上安装支架的安装点多为圆孔设计,对零件的尺寸精度要求高,不利于流水线生产装配。同时,转向柱总成的下安装支架多为直接焊接在转向支撑上,通过一颗转销穿过此焊接支架和转向柱本体上的连接机构,实现转向柱与转向支撑间的装配。但是,由于转销沿整车的Y向设置,所以,不便于风扳机等装配工具的使用,影响装配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轿车电动助力转向柱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能够在空间狭小的仪表台内顺利地实现电动助力转向柱的安装,对零件的尺寸精度要求较低,操作简单、装配效率高,能适用多种轿车电动助力转向柱的装配。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轿车电动助力转向柱安装支架,包括上安装支架和下安装支架,其特征是:所述上安装支架由一块外板和一块内板组成,所述外板左右平直中部下凹,在外板左右平直部分的上部分别设有一条形孔,所述内板呈“U”形,在内板的两个竖直面上分别设有一个圆孔;所述内板的下部与所述外板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安装支架为一连续弯折成型的钣金件,由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第五面、第六面和第七面构成,第一面至第六面均为竖直面并依次相连呈“C”形,第七面呈半圆环形并与第六面的下端垂直相连;在第一面上设有一大圆孔,在第四面上边的两端部分别设有条形开口槽,在第七面的中部和两端部分别设有一小圆孔。在上安装支架上开条形孔以及在下安装支架上开条形开口槽,此种装配结构设计有效的解决了装配公差带来的装配困难问题。
所述的一种轿车电动助力转向柱安装支架,其所述上安装支架内板的两个竖直面上的圆孔分别通过螺栓与电动助力转向柱的上管柱本体上的两个安装结构连接,并用螺母紧固;上安装支架内板上的两个条形孔分别与转向支撑上的两个凸焊螺栓对应配合,并用螺母紧固。
所述的一种轿车电动助力转向柱安装支架,其所述下安装支架通过三颗螺栓分别穿过第七面上的三个小圆形孔与电动助力转向柱的壳体连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所述下安装支架还通过一颗长螺栓穿过第一面上的大圆孔与电动助力转向柱的转销结构配合;所述下安装支架第四面上的两个条形开口槽分别与配合连接在转向支撑上的两颗螺栓卡合。
进一步,所述两颗螺栓与设在转向支撑上的两个凸焊螺母配合连接。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降低了电动助力转向柱对装配尺寸的精度要求,使轿车电动助力转向柱在整车上的安装操作简便,简化了装配工艺,同时也便于电动助力转向柱的维护;能够适应不同种类的轿车电动助力转向柱的装配,提高了产品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上安装支架立体图;
图2是下安装支架立体图;
图3是下安装支架的平面展开图;
图4是上安装支架与电动助力转向柱上管柱本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下安装支架与电动助力转向柱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与电动助力转向柱配合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使用过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轿车电动助力转向柱安装支架,包括上安装支架和下安装支架,支架材料为45#钢。主要用于固定电动助力转向柱并将其安装于轿车的转向支撑上,以确保安装简便、汽车转向功能的正常。其主要特点是:
所述上安装支架由一块外板21和一块内板22组成,所述外板左右平直中部下凹,在外板左右平直部分的上部分别设有一条形孔1、2,所述内板呈“U”形,在内板的两个竖直面上分别设有一个圆孔3、4;所述内板22的下部与所述外板21的中部通过焊接方法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08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