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铁还原菌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0729.9 | 申请日: | 201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4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周顺桂;杨贵芹;袁勇;陈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B09C1/10;C12R1/01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谭英强 |
地址: | 51065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铁 还原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新菌种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具体涉及一株铁还原Fontibacterferrireducenssp. nov.菌新种,及其在铁还原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石油、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城市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大量渗入土壤,土壤的有机污染已经成为巨大的环境问题。我国的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土壤有机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
土壤污染的修复有两种,一种为异位修复,即将污染土壤转移至他处填埋或处理,避免其危害人类安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且很难用于深层污染土壤的修复,操作成本高,已经逐渐被弃用。另一种为原位修复,是在污染源就地处理污染物的一种生物处理技术。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10年间花费上千亿美元以鼓励新兴的原位土壤修复技术,其中土壤气相抽取(soil vapor extraction)、生物通风(bio-venting)和空气喷射(air sparging)因其效率高、成本低,设计灵活和操作简单等特点而得到迅速发展,是应用最广的原位土壤修复方法。但是,这种通气法依然无法有效修复难以通气的污染土壤,如深层土壤和水浸土壤。
铁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约为5.6%,主要以三价铁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在厌氧土壤中,如水浸土壤和深层土壤中,三价铁为丰度最高的电子受体。腐殖质是富含醌基的、非均相的天然有机混合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约占土壤有机碳的60~80%。据统计,在某些淹水土壤和淡水沉积物中,微生物的Fe(Ⅲ)呼吸(还原)/腐殖质呼吸直接导致了80%以上的有机物碳化降解,远高于其他厌氧呼吸的总和。因此,厌氧条件下,如微生物可同时利用腐殖质和三价铁作为电子受体,可以更好地将有机污染物矿化,更为有效实现原位土壤修复。
Fontibacter属属于鞘脂杆菌科(Cyclobacteriaceae),最初由Kampfer等人于2010年设立。在其论文(Fontibacter flavus gen. nov., sp. nov., a member of the family ‘Cyclobacteriaceae’, isolated from a hot spring, Peter K?mpfer et al. IJSEM September 2010 vol. 60 no. 9 2066-2070)发表时,该属下仅有一个种Fontibacter flavus。至今,未发现具有铁还原能力的Fontibacter菌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具有铁还原能力的新菌种:Fontibacterferrireducenssp. nov. SgZ-2。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菌株在土壤原位修复中的应用。
申请人于2011年10月28日将菌株提交位于湖北武汉大学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于2011年12月31日收到申请人提供的菌株Fontibacterferrireducenssp. nov. SgZ-2,保藏中心给予该培养物的保藏号为CCTCC M2011498,建议的分类命名为Fontibacterferrireducens SgZ-2,已于2012年1月10日鉴定保藏的菌株是存活的。
本发明的菌株Fontibacterferrireducenssp. nov. SgZ-2,在厌氧条件下可利用腐殖质和三价铁为电子受体,加速有机物的降解,因此可以有效地原位去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低成本的实现土壤的原位修复,同时不会破坏土壤的结构,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在环境修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菌株的5000×透射电镜照片;
图2:本发明菌株的3000×透射电镜照片;
图3:本发明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图4-7:本发明菌株使用不同电子供体还原不同Fe(III)的实验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菌株SgZ-2的富集和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07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