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拉延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9895.7 | 申请日: | 201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1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雷雨成;黎华清;陈江;邵杰;赵盛林;荣中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刘洪京 |
地址: | 214072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拉延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延模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带有凹圆角的拉延模具,属于冲压模具领域。
背景技术
拉延模具在汽车钣金件制造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汽车上大部分的钣金件都是使用拉延模具冲压制成的。
在现有技术中,拉延模具通常是由凸模、凹模及压边圈三大件构成。在以往的钣金件的型面加工中,由于所使用的型面加工数据均为工艺数模直接加工,或扣除一个料板厚度加工。这样加工出来的型面凹圆角是正好与钣金件的凸圆角一致的。而在实际的模具拉延过程中间,起到成形作用的为凸圆角,凹圆角在整个成形过程中未参与成形。型面加工是由点成线再成面的加工原理,不可避免的会有残余量,还有机床误差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凹圆角不可能与钣金件的凸圆角完全一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凹圆角与凸圆角的干涉,从而压伤钣金件,为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对凹圆角进行人工打磨,保证一个料厚的间隙,避免压伤。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拉延模具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延模具,可有效避免拉延模具的凹圆角与凸圆角发生干涉,提高拉延模具加工钣金件的产品质量,并有效节约人力成本。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拉延模具,其包括:凸模、凹模以及压边圈,所述凸模、凹模以及压边圈设有若干凸圆角及若干凹圆角,凹模的凸圆角被压边圈和/或凸模的凹圆角所径向收容,压边圈的凸圆角和/或凸模的凸圆角被凹模的凹圆角所径向收容,
在任意一组径向收容的凹圆角与凸圆角中,所述凹圆角的曲率大于其径向收容的凸圆角的曲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任意一组径向收容的凹圆角与凸圆角中,凹圆角的曲率大于其径向收容的凸圆角的曲率这样的设置,可有效地避免拉延模具的凹圆角与产品圆角发生干涉,提高拉延模具加工钣金件的产品质量,并有效节约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拉延模具冲压板料的拉延模具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凹模的凸圆角与压边圈的凹圆角冲压板料以及凹模的凹圆角与压边圈的凸圆角在“闭模”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凹模的凹圆角与凸模的凸圆角在“闭模”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凹模的凸圆角与凸模的凹圆角在“闭模”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图1所示的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种拉延模具100,其包括:凸模20、凹模10以及压边圈30。在拉延模具100在冲压板料的整个过程中,通常经过“开模”、“闭模”、“开模”这三个过程,其整个过程被定义为一个冲程。“开模”时,压边圈30会顶起,其比凸模20略高,然后将板料40投入拉延模具100中间。然后由凹模10向下运动,开始进入“闭模”状态。先由凹模10和压边圈30将板料40压住后,持续向下运动使凸模20带着整张板料40进入凹模10,从而完成整个拉延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凹模10、凸模20以及压边圈30中间任意一个部件的工作部分都是有凸圆角参与拉延成形,凹圆角本身不参与拉延成形。
结合图2至图4所示的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凸模20设有若干凸模凸圆角21以及凸模凹圆角22。该凹模10设有若干凹模凸圆角11及若干凹模凹圆角12。该压边圈30设有若干压边圈凸圆角31及若干压边圈凹圆角32。当拉延模具100处于“闭模”状态时,
凹模的凸圆角11可被压边圈凹圆角32所径向收容,该压边圈凹圆角32的曲率大于其径向收容的凹模的凸圆角11的曲率。
凹模凸圆角11可被凸模凹圆角22所径向收容,该凸模凹圆角22的曲率大于其径向收容的凹模凸圆角11的曲率。
压边圈凸圆角31可被压边圈凹圆角12所径向收容,该压边圈凹圆角12的曲率大于其径向收容的压边圈凸圆角31的曲率。
凹模凸圆角11可被压边圈凹圆角32所径向收容,该压边圈凹圆角32的曲率大于其径向收容的凹模凸圆角11的曲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98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