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氨法脱硫吸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58083.0 | 申请日: | 201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0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殷兴华;殷茵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兴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0;B01D53/9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唐正玉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脱硫 吸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氨(氨水、液氨)脱除燃煤锅炉烟气、烧结机烟气、玻璃窑炉烟气等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新型氨法脱硫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氨法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吸收装置主要采用湿法喷淋吸收塔,吸收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美国玛苏莱公司为代表的空塔喷淋塔,另一种是以国内华东理工大学开发的三段式多功能填料塔。
空塔喷淋塔结构简单,阻力小,不易产生结垢堵塞。但是该装置的不足是吸收效率较低,如果要保证脱硫系统的脱硫率,必须增加吸收液的喷淋量,即采用较大的液气比,这样势必会导致整个装置能耗增加;另外,空塔喷淋,出口净烟气中微细硫酸铵颗粒含量较高,就会带来二次污染又显著增加脱硫运行成本。而国内目前使用较多的三段式多功能塔,结构复杂,特别是他的浓缩段由于与高温烟气解触,使得烟气中大量的灰尘直接进入产品中,既影响最终副产硫酸铵化肥的质量,又会导致浓缩段灰尘积聚,结垢堵塞;国内后来对三段式多功能塔进行改进,如专利号:ZL 20112 0100190.6一种新型两段式多功能氨法脱硫装置中将三段式吸收塔改进为两段式,使得吸收塔结构大为简化,不过还是存在塔内升气管内壁易结垢,降低流通面积,增大烟气阻力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氨法脱硫吸收装置。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具有脱硫效率高、液气比低、阻力小、不容易产生结垢堵塞、出口烟气中夹带的硫酸铵颗粒和液滴含量低、副产品质量好等优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氨法脱硫吸收装置,主要包括为脱硫塔、浓缩循环泵、洗涤循环箱、洗涤循环泵、排液泵,所述脱硫塔的塔体内由下到上分为氧化结晶区、浓缩吸收区、洗涤吸收区、除雾区,氧化结晶区位于脱硫塔下部的脱硫塔浆液池,在脱硫塔浆液池上部与浓缩吸收区之间设有烟气进口,浓缩吸收区与洗涤吸收区之间设有一个收液斗,浓缩吸收区位于收液斗与烟气进口之间,设有1-5层浓缩吸收区喷淋层,在脱硫塔的收液斗向上依次为洗涤吸收区、除雾区,洗涤吸收区设有1-5层洗涤吸收区喷淋层,洗涤吸收区喷淋层上方设有一层填料层,填料层上方为除雾区,设有两级除雾器,脱硫塔顶部设有烟气出口;在所述脱硫塔浆液池底部设有曝气管;在所述脱硫塔的塔底设有浆液排出口;所述脱硫塔洗涤吸收区的填料层采用乱堆或规整填料;脱硫塔外设有浓缩循环泵,且浓缩循环泵的数量与浓缩吸收区喷淋层的层数一致,每台循环泵的出口与一层喷淋层相连,每台循环泵的进口与脱硫塔的塔底相连;除雾器安装在脱硫塔填料层和烟气出口之间;排液泵的进口与浆液排出口相连;脱硫塔塔外设有洗涤循环箱,脱硫塔内收液斗出口与洗涤循环箱相连;洗涤循环箱外设有洗涤循环泵,且洗涤循环泵的数量与洗涤吸收区喷淋层的层数一致,每台洗涤循环泵的出口与一层喷淋层相连,每台洗涤循环泵的进口与洗涤循环箱的箱底相连;
所述脱硫塔的收液斗是由碳钢、玻璃钢、奥氏体不锈钢或双相钢材料制作而成,收液斗为倒置的漏斗状,喇叭口为圆形,直径为脱硫塔直径的30%-90%,收液斗斗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70度,收液斗下部的出液管与洗涤循环箱相连,收液斗收集洗涤吸收区不饱和吸收液循环喷淋液并汇流入洗涤循环箱。
所述的洗涤循环箱由钢筋混凝土内衬防腐材料、碳钢内衬防腐材料或者玻璃钢材料制作而成。
本发明在填料层、除雾器之间设有吸收液分布管,吸收液分布管可以使吸收液均匀分布在填料表面,填料层吸收液来自硫铵副产品处理后过滤掉灰尘的滤液。
本发明采用空塔喷淋和填料吸收进行合理组合,在浓缩吸收区和洗涤吸收区之间设置一个收液斗,浓缩吸收区采用饱和溶液浓缩洗涤,充分利用烟气的热量使硫酸铵饱和溶液浓缩结晶,使能量综合利用,最大程度的减少运行成本;洗涤吸收区采用不饱和亚硫酸铵溶液吸收,吸收效率高,液气比小,填料层吸收液来自硫铵副产品处理后过滤掉灰尘的滤液,更能有效溶解烟气夹带的微细硫酸铵颗粒;本发明的氨法脱硫吸收装置结构与目前使用较多的三段式脱硫塔相比大为简化,避免了运行中常出现的结垢堵塞现象;收液斗代替升气管更是显著降低了烟气阻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兴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兴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80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