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热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57931.6 | 申请日: | 201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23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徐大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大江 |
主分类号: | F02G1/043 | 分类号: | F02G1/043;F02G1/053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120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热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把外部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热机系统。
背景技术
所谓外热机,是一种使用热源从热机外部加热,完成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机械装置。有代表性的是蒸汽机和斯特林发动机。蒸汽机,利用热源对水加热使之产生高压蒸汽,推动汽缸或汽轮机做功。但是蒸汽机需要水资源,同时在中温300~400℃转换效率较低,而且随着温度的降低效率下降较快。斯特林发动机,利用气体的加热膨胀与冷却压缩来做功。斯特林发动机虽不需要水,但是制造精密,密封要求非常高,成本高昂,目前离规模商业化使用仍有不少距离。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使用气体做工质,同时制造容易的外热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外热机,能有效利用气体工质,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并且制造成本相对低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外热机,其包括吸热缸头组件、气缸部件,吸热缸头组件由吸热缸体和吸热芯体组成,吸热芯体被固定在吸热缸体内;气缸部件由进气阀、排气阀、气缸和活塞组成,吸热缸体的一端与气缸的一端连接,缸外气体从进气阀进入气缸,气缸内的气体从排气阀排出。吸热缸体与气缸的连接端设置有气体通道。
本发明利用现今内燃机、压缩机领域的成熟制造技术,使机器制造简单同时成本低廉。设计上采用在缸内设置具有大表面积,对工质具有很强加热作用的吸热芯体,同时缸内气体在经活塞压缩后才进入吸热芯体,气体压缩后导热能力线性提高,又进一步加强了对工质的加热作用,使之具备对工质的快速加热作用。本发明的外热机加热过程与内燃机的点火爆炸效果相似,使之具备内燃机相似的循环过程,也就具备了内燃机的高效特性。同时具备利用外热的功能,使之不像内燃机仅仅局限于流体燃料,可以方便利用300℃以上的各种热源,因此,在新能源领域可以大显身手。
本发明结构简单,方便制造,可有效使用300℃以上热源发电,而且不需要水,整体效率高、造价低,并且在采用闭式增压模式后能有效提高单位排量下的功率,同时延长机体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发明也可以用于百瓦以下的领域。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吸热缸体为T形、锥形或矩形,吸热缸体与气缸的连接端设置有隔热圈。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吸热芯体由若干层丝网叠加而成,或由多孔材料烧结而成,或由多层孔板叠加而成,并具有较小的体积表面积比。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活塞端头设置有空心杯,用于防止热量从吸热缸体向活塞传递,活塞壁上设有散热环和密封环,其中,散热环可用于活塞散热,密封环用于阻止气缸内气体泄漏。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进气阀与排气阀轴向平行或镜像对称设置于气缸上。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进气阀与气体增压设备相连。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气体增压设备包括风机、储气罐、冷却器,风机与进气阀连通,自排气阀排出的气体直接进入大气,或者,排气阀与储气罐连通,从气缸排出的气体经冷却器冷却进入储气罐。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储气罐连接风机,用于使储气罐的气体通过进气阀进入气缸。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增压设备还包括补气泵,用于补充外热机运行中泄漏的气体。
可以很方便的用于太阳能发电、垃圾场沼气发电、核能发电等能源领域,有助于开发利用新能源。
本发明的优越功效在于:本发明的外热机系统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同时具备较高的热效率,既可以有效地使用低品位能源,也可以实现百瓦以下的领域,同时还能很方便的用于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领域,有助于有效地开发利用新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吸热缸体; 2—进气阀;
3—排气阀; 4—活塞;
5—气缸; 6—吸热芯体;
7—气体通道; 8—隔热圈;
9—空心杯; 10—散热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大江,未经徐大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79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