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水型超/微滤净化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55221.X | 申请日: | 2012-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沈军彦;郭庆贺;汪贵波;黄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泰兴达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4 | 分类号: | C02F1/44;B01D65/04;B01D6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0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水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微滤净化水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饮用水净化过程中的节水型超/微滤净化水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峻。现代社会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联合国卫生组织已经向全球发出警告:“21世纪,水资源危机将是人类首先要面对的事实”,“全世界每天至少有5万多人死于因饮用污染水而引起的各种疾病”。科学家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再不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持,就会出现――“水,地球上到处都是,但一滴也不能喝!”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膜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水处理领域关注的核心技术,尤其是超滤和微滤,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新的饮用水标准开始实施后,传统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标准的要求,因此传统水厂都要进行技术改造,应用较普遍的是被公认为绿色技术的超滤和微滤膜技术。
但在实际应用中,超滤和微滤膜系统需要定期进行反冲洗,一般每15~60分钟执行一次,由此产生大量的反洗水,另外一般超滤和微滤有两种过滤方式:死端过滤和错流过滤,死端过滤所有被膜截留的污染物都附着在膜表面,加剧了膜的污染速度,因此目前应用更多的是错流过滤,但是错流过滤会产生一部分浓缩水,一般浓缩水的比例占10~20%,因此目前超/微滤净化水装置的水的回收率一般在75%~90%。剩余的10~25%都会排入附近水体或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无论选取哪种排放方式,对于日趋紧张的水资源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如果对膜浓缩水和反洗水采取回收处理会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并且可减少废水排放量,提高膜系统的水回收率。目前国内外还很少见有膜浓缩水和反洗水进行回收处理的相关报道,国外有采用混凝沉淀和重力浓缩或膜过滤等常规方法回收处理膜反洗水。但采用常规方法对膜反洗水进行回收处理,存在以下缺点:一、需要加入混凝剂,失去了膜技术物理过滤方式的优势;二是回收效率低;三是具有一定的回收风险,特别是铁、锰等常规指标和微生物指标(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四是即使采用浸没式膜过滤,所用的膜也非常容易堵塞、污染,寿命非常低;五是投资成本高,需要增加调节池、混凝沉淀池或回收池,六是运行成本和能耗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或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节水型超/微滤净化水装置,在保证产水水质的前提下,既提高效率,又提高了膜系统的水回收利用率,减少废水的排放量,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减少能耗。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节水型超/微滤净化水装置主要包括:
(1)给水泵
(2)超/微滤膜过滤装置;
(3)浓水和反洗水回收池,池中包括平板膜元件、曝气装置、颗粒活性炭
(4)曝气风机
(5)抽水泵
(6)净水池
水的净化过程:原水经过给水泵加压后进入超/微滤膜过滤装置,经超/微滤膜净化的水进入净水池;
超/微滤膜的浓缩水和反冲洗水回收过程:超/微滤膜的浓缩水和反洗水进入浓水和反洗水回收池,在回收池中设有平板膜元件,经平板膜过滤后回收的净水利用抽水泵抽吸到净水池,回收池中还设有曝气装置和颗粒活性炭,通过空气和活性炭的机械擦洗,减少平板膜的污染;曝气风机将空气通过曝气装置形成小的空气气泡进入回收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解决了常规超/微滤膜净化水装置浪费浓缩水和反洗水的弊端,同时克服了传统方法回收处理超/微滤膜浓缩水和反洗水回收效率低、具有一定回收风险、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增加新的化学污染等问题,该回收装置具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操作条件灵活、回收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自控程度高、可长期低成本连续运行等优点。采用本装置净水的同时又节水,出水水质满足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要求,可直接进入净水池经消毒后外输供水管网,另外通过该装置对膜反洗水进行回收利用,极大提高了膜系统的水回收率,减少了废水的排放量,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节水型超/微滤净化水装置的整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叙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泰兴达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科泰兴达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52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