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4356.4 | 申请日: | 201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彭永臻;张为堂;王淑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王秀丽 |
地址: | 10002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硝化 磷脱氮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初沉池、厌氧-缺氧装置、二沉池、中间水池、曝气生物滤池和清水池组成;所述初沉池与厌氧-缺氧装置的厌氧区连接,厌氧-缺氧装置的脱气区与二沉池连接,且二沉池通过污泥泵与厌氧-缺氧装置的厌氧区连接;所述二沉池的出水连接到中间水池,中间水池与曝气生物滤池连接,所述曝气生物滤池连接到清水池;所述清水池与厌氧-缺氧装置的缺氧区连接;所述清水池与曝气生物滤池底部配水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的填料层设有二相分离器,二相分离器通过曝气管线与厌氧-缺氧装置的脱气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设有污泥排放管;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底部设置放空阀;所述清水池设有出水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装置还包括鼓风机,鼓风机通过曝气管线和气体流量计与曝气生物滤池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为硝化/过滤型反应器,滤料下部为硝化段,上部为无气干扰硝化脱氧过滤段。
6.一种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1)污水从初沉池进入厌氧-缺氧装置的厌氧区,在厌氧区释放磷,泥水混合液在重力作用下,以翻腾式流经厌氧-缺氧装置的厌氧区和缺氧区,进行反硝化除磷脱氮,并在脱气区中脱气;
2)泥水混合液从上述脱气区进入二沉池,实现泥水分离,含氨氮的上清液流入中间水池,经高压泵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底部;污泥经排放管排出;
3)上述曝气生物滤池中的优势菌属硝化菌将上述上清液中的氨氮转化为硝态氮,硝化液在过滤和脱氧后进入清水池,处理水经出水管排放;
4)上述步骤2中二沉池中的不含硝酸盐的富磷污泥经污泥回流泵进入厌氧-缺氧装置的厌氧区,污泥中的聚磷菌利用污水中的低分子挥发性有机酸,合成PHB,完成磷的大量释放,释磷速率高;污水中大量有机物得到迅速转化,在厌氧区4对COD的去除占组合工艺的70-80%;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的比例接近80%;
5)步骤4中的混合污泥从上述厌氧区进入缺氧区,同时曝气生物滤池进入清水池的脱氧硝化液通过硝化液回流泵进入缺氧区,反硝化菌利用厌氧区内聚磷菌剩余的碳源反硝化脱氮,反硝化聚磷菌以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吸磷;
6)步骤5中的泥水混合液从缺氧区流入脱气区,完成剩余磷的去除和氮气的吹脱;
7)污水从上述脱气区进入二沉池,实现泥水分离,污泥经排放管排出,上清液流入中间水池,经高压泵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在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后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该装置具体进行污水处理过程还加入了鼓风机:鼓风机通过气体流量计和曝气管线从曝气生物滤池下部曝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曝气生物滤池的滤料中部的二相分离器收集乏气,通过曝气管线在厌氧-缺氧装置的脱气区内实现二次曝气,完成对氮气的吹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经10-15d的运行后,中间水层悬浮物浓度大幅增加或发生磷的释放,对曝气生物滤池进行反冲洗,吸收中间水层的悬浮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的A/A-O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反冲洗进水为清水池的出水,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反冲洗排水通过设置在中间水层的排水管排放,反冲时不扰动曝气生物滤池上部清水层,缩短反冲操作时间,延长滤池工作周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435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