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聚变堆的低活化钢结构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3495.5 | 申请日: | 201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0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索进平;熊雪松;杨峰;邹星荣;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28 | 分类号: | C22C38/28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聚变 活化 钢结构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结构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聚变堆的低活化钢结构材料,它尤其适用于聚变堆的第一壁或包层使用。与国内外典型的低活化钢相比,此钢具有更优的低活化特性和抗中子辐照组织性能稳定性。
背景技术
与奥氏体钢相比,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educed activation ferritic/martensitic steels,RAFM钢,简称低活化钢)在机械强度、抗辐照肿胀和抗高温氦脆等性能方面更具优势,而且在耐液态金属腐蚀、热导性能、抗蠕变和疲劳性能都远优于316不锈钢。从废物管理的角度看,低活化钢的优点是更容易调整成分,如少量不希望有的元素Mo、Ni和Nb可用W、V、Ta替代,可成为低放射活性的材料。除此之外,低活化钢适于商业化生产,不需要大规模工业性投资,具有成熟先进的技术基础,所以目前普遍认可将低活化钢作为未来聚变示范堆和第一座聚变动力堆第一壁或包层首选结构材料。目前,典型的低活化钢有日本的F82H和JLF、欧洲的EUROFER97、美国的9Cr2WVTa和中国的CLAM钢等,这些钢都是采取Cr-W-V-Ta合金化体系设计和真空感应熔炼,合金化元素主要包括Cr、W、Mn、V、Ta、C、N。添加微量的Ta大部分以固溶的形式存在钢中,少部分以析出物TaC的形式存在其中。合金化设计不使用Mo、Ni、Nb、Co等元素以保证钢具有低活性特性,同时,Ni、Co、Nb、Mo、Pb、Sn、Sb、Bi等残余元素的含量进行控制至最低。
Cr-W-V-Ta体系的低活化钢最大的问题是中子辐照后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得很不稳定,DBTT(韧脆转变温度)升高,并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ΔDBTT(韧脆转变温度变化)也无法达到饱和,原因被认为是大量固溶的Ta所致。中子辐照导致这种组织性能的恶化严重限制了低活化钢的应用,因此,有必要采用一种更好的微合金元素代替Ta,并提高该钢的抗中子辐照组织性能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聚变堆的低活化钢结构材料,就是提出一种V、Ti、N微合金化,即Cr-W-V-Ti-N体系的低活化钢结构材料,该低活化钢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显微组织、室温综合机械性能、低活化特性以及抗中子辐照组织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V、N、Ti微合金化的低活化钢结构材料,其特征在于:该钢的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09~0.11%,Si:0.10~0.30%,Mn:0.40-0.60%,V:0.08~0.30%,Cr:9.0~9.5%,W:2.0~2.5%,P:≤0.010%,S:≤0.005%,Ti:0.01~0.03%,N:0.01~0.05%,O:≤0.005%,余量为Fe。
该钢的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10%,Si:0.20%,Mn:0.50%,V:0.19%,Cr:9.25%,W:2.0%,P:≤0.010%,S:≤0.005%,Ti:0.02%,N:0.025%,O:≤0.005%,余量为Fe。
钢经过热机械加工完并空冷至室温后,在2小时内进行退火处理,避免产生裂纹。退火工艺为:400~600℃/4~6h/空冷。
采取热处理调整钢的最终微观组织,以改善钢的综合机械性能。热处理工艺为:980~1070℃/0.5h/水冷+750~770℃/2h/空冷。
Ti比Ta具有更好的低活化特性,而且Ti比Ta在钢中的溶解度更低,此外,V、Ti的氮化物或碳氮化物分别比VC和TaC具有更高的析出溶解温度,因此,选择Ti代替Ta,并将合金化体系由Cr-W-V-Ta优化为Cr-W-V-Ti-N有助于改善钢的低活性特性并且提高其抗中子辐照组织性能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V、N、Ti微合金化低活化钢的成分是基于CLAM等典型低活钢而优化设计的,其中,不使用Mo、Ni、Nb、Co等元素以保证钢具有低活性特性,同时,Ni、Co、Nb、Mo、Pb、Sn、Sb、Bi等残余元素的含量进行控制至最低。钢中含有9~9.5%Cr(重量百分含量)使其具有较低的辐照硬化水平和较优的抗腐蚀能力,其中含有2~2.5%W和微量的V、Ti和N有利于提高其在中子辐照环境下组织性能的稳定性,以及减小辐照过程中的ΔDBTT,其中含有0.40~0.60wt%Mn以保证钢最终能获得全马氏体组织,其中P和S的含量尽量降至最低有利于提高钢的强韧性和获得较低的DBTT,其中含有0.09~0.11wt%C使钢具有良好的抗辐照硬化水平和加工性能,其中含有0.10~0.30wt%的Si起固溶强化作用和提高抗腐蚀能力但不会损害韧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34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七组合变质的低锌热浸镀铝合金镀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钢锭翻转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