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区分上下行数据流的网络链路选择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9012.4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5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名海;高杨;徐玉;薛忠余;牛继明;陈天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8/18 | 分类号: | H04W48/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区分 下行 数据流 网络 选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分上下行数据流的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属于无线通信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下一代融合的网络架构体系是包括2G(GSM)、3G(UMTS)、LTE、WLAN、WiMax等在内的无线网络和包括xDSL、广电网等在内的有线网络的并存、重叠覆盖以及互通。终端协同是利用针对不同网络的单模或多模终端设备,使之能够在网络融合的环境下提供业务的连续性和业务整体或者不同部分之间的协同性。
传统的网络选择方式是根据用户设备可接入的不同网络的质量优劣,选择出质量最优的一个网络作为此设备的接入网。这种方法针对的是现有网络之间相互独立的现状,然而在下一代融合网络中,情况将变得复杂。
不同接入网与不同核心网之间将出现交叉互联,为了提高接入网的利用率避免重复投入,不同的核心网可以共用一部分接入网设备。各个核心网络和接入网络拥有各自的特点,如资费、网络最大吞吐量、上行链路速率和下行链路速率等的差异。特别是接入网的上下行链路差异:上行速率大的网络更适合传送一个会话中的上行媒体流部分,下行速率大的网络更适合传送下行媒体流的部分。
用户所拥有的网络终端设备将大大增加,一方面新的网络终端设备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原有的一些不能接入网络的设备也将具备接入网络的能力。不同设备各自的优势特点更加鲜明,对不同媒体成分的展现能力差异增大,这样为得到最佳的业务体验多个设备协同工作成为一种业务实现模式。
越来越丰富的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使人们对富媒体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仅仅依靠一个设备一个网络,不能充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了使业务达到最佳的呈现效果,将同时使用多个设备,每个设备负责业务会话中的不同成分,设备间依靠同步功能实现会话的协同。
因而提出一种适用于在融合网络中的多终端设备快速选择接入网络的方法将为用户提供更高用户体验的服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区分上下行数据流的网络链路选择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区分上下行数据流的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所有可用终端设备向用户容器注册设备信息、设备应用能力信息,可用接入网向用户容器注册生成可用接入网列表,网络选择服务器采集核心网和接入网网络环境信息;
步骤2,用户容器向网络选择服务器发送网络选择的请求;
步骤3,网络选择服务器根据用户业务需求得到业务中上行或者下行数据流中的不同媒体成分;
步骤4,网络选择服务器给业务所需设备配置最佳网络链路;
步骤5,用户容器向应用服务器发起业务呼叫请求,所述业务请求信息包括:业务所需设备信息和最佳网络链路信息;
步骤6,应用服务器在满足业务呼叫请求的条件下返回业务应答确认消息给用户容器;
步骤7,用户容器向业务所需设备发送切换命令,业务所需设备切换至最佳接入网络链路;
步骤8,应用服务器接入业务所需设备对应的最佳接入网络,业务所需设备通过最佳接入网络向应用服务器传输媒体流。
所述区分上下行数据流的网络链路选择方法中,步骤4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根据不同媒体成分划分所需网络QoS能力,匹配不同媒体成分的QoS信息、设备信息、网络环境信息得到业务所需设备与可接入网络的对应关系;
步骤4-2,将业务所需设备与可接入网络的对应关系反馈给用户容器,用户容器控制业务所需设备连接至可接入网络;
步骤4-3,在满足业务需求的情况下,以最小网络资源代价为前提计算从应用服务器到业务所需设备之间的最佳网络链路,接着将最佳网络链路的选择结果反馈给用户容器。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方法利用上下数据流链路传输速率的差别将业务需求分成若干媒体成分,利用最大速率的上行或者下行数据流链路分别完成各个媒体成分的上传,提高了融合网络和用户侧多个终端相互协作的整体效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用户终端选择网络的示意图。
图2为区分上下行数据流的网络链路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90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下一篇:一种基于喷泉码的协作多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