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腈棉混纺段彩纱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8638.3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0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沈娟;徐伯俊;张洪;谢春萍;苏旭中;刘新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1H5/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纺 段彩纱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纺纱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涉及腈棉混纺段彩纱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纺制新型纱线无疑成了纺织企业追求利润的手段。腈纶纤维手感蓬松、柔软,弹性较好,保暖性强,有“合成羊毛”的美称。因此,腈纶纤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腈纶纤维的缺点是耐磨性差,易起毛起球;腈纶纤维的结构紧密,从而它的吸湿性低,一般大气条件下回潮率仅为2%左右,故在服用过程中静电现象严重。腈纶纤维的这些不足之处,因此限制了其在服装方面的广泛应用。所以采用与棉混纺,可改善纺纱性能,所织成的腈棉混纺纱线可以用于高档针织服装面料,既有腈纶面料独特的外观效果,又有纯棉织物内在的透气吸湿性能,从而腈棉混纺针织纱以自身的优势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腈棉段彩纱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和开发价值,它从最初应用于装饰布,如墙纸、窗帘、茶巾、手帕等逐渐转向各种衣着用面料。为此,开发出更多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段彩纱新品种,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也为我国纺织行业的革新和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腈棉混纺段彩纱的生产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在EJM-128K细纱机上加载了ZJ-5C型智能段彩竹节纱控制器上生产腈棉段彩纱。混纺粗纱采用腈棉混纺纱,其中两种组分按55/45比例搭配混纺,所述55/45腈棉混纺粗纱通过中罗拉连续喂入与彩色棉纱通过后罗拉间断喂入,经过前罗拉牵伸加捻纺制成19.6tex腈棉混纺段彩纱。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生产段彩纱的方法,通过配置在细纱机后牵伸部位的段彩伺服电机完成对段彩纱彩纱段的控制与分配。
本发明可以应用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进行简单的技术改造,通过对后牵伸区齿轮的变更使得后罗拉分离出去由一个伺服电机对后罗拉单独控制,从而配合中罗拉的加减速生产段彩纱;该方法与现有其它技术相比,适用性高,可适用于多种型号细纱机,且生产装置安装简便、易维护、性价比高。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实际例子,我们进一步对本发明做出解释说明。首先对腈纶、棉两种原料分别制条,采用条混工艺,头道混并为4根腈纶条与3根精梳棉条并合,二并三并采用8根腈棉条子混合,合理配置了工艺参数及车间温湿度,从而得到55/45腈棉混纺粗纱。具体工艺过程为:精梳棉(1):A002型圆盘自动抓棉机→FA102型单轴流开棉机→A035型多仓混棉机→A036型豪猪开棉机→A076型成卷机→A201型梳棉机→FA302型并条机→A191型条卷机→E62型精梳机;腈纶(2):A002型圆盘自动抓棉机→FA102型单轴流开棉机→A035型多仓混棉机→A036型豪猪开棉机→A076型成卷机→A201型梳棉机→FA304型并条机(预并);(1)+(2):FA304型并条机(混一)→FA302型并条机(混二)→FA302型并条机(混三)→FA458型粗纱机。然后在EJM-128K细纱机在加载了ZJ-5C型智能段彩竹节纱控制器上通过混纺的办法生产段彩纱。最后用55/45腈棉混纺粗纱通过中罗拉喂入与彩色纯棉纱通过后罗拉喂入,经过前罗拉牵伸加捻纺制成腈棉混纺段彩竹节纱。腈棉混纺段彩竹节纱参数的设定既要考虑到细纱工序,又要兼顾到布面风格和织造工序断头情况,经过多次试验,在模糊循环方式下进行纺纱,其工艺参数为:均纱线密度为19.6tex、倍率为1,段彩长度为50mm,、基纱长度为370mm,430mm,530mm,670mm的腈棉混纺段彩纱。
以上所诉实施例子仅仅是本发明介绍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基于本发明,我们还可以进行拓展及联想,进行许多的变形。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工艺配置不仅仅局限于此例,所有能从此发明直接导出的变形实例均可认为是该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86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