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然气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8036.8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6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郑少波;孙克强;郝学宾;魏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B11/00 | 分类号: | C21B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气 熔融 还原 炼铁 新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然气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属非高炉炼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高炉炼铁工艺以焦炭为直接还原剂,过量的焦炭使熔融铁液为碳所饱和,焦炭和熔剂中的硫、磷、锰、硅等元素等亦部分或全部被还原而进入铁水。炼钢过程又必需要用氧化剂来去除过高的碳和其他有害元素硅、磷、硫等。造成铁液还原顺序中的超平衡或称超位能的工艺环节。这就导致生产全过程的物耗和能耗的增加。而且高炉炼铁流程中的焦化和烧结过程排放的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占总污染比例很高。因此,针对原料、废气污染和能耗等问题提出了熔融还原炼铁工艺。而传统的熔融还原工艺又以碳同时做还原剂和发热剂,这样就降低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耗较高。熔融还原工艺需要使用更高效,更节能的还原剂。随着可燃冰(甲烷水合物)资源的发现,为新的熔融还原工艺提供了原料保证。
熔融还原工艺,由碳氧燃烧反应及二次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为整个熔炼过程供热,燃料气体从熔池底部通过底吹元件以一定的速率吹入熔融还原炉内,为熔炼过程提供还原剂和部分燃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开发一种熔融还原炼铁的新工艺,从而实现燃料(天然气)的高利用率,同时可以降低炼铁过程对使用原料(冶金焦、烧结矿等)条件的限制,降低环境污染,并通过变压吸附的手段除去反应生成的CO2,反应的副产物可以做其他用途。
本工艺是通过底吹元件控制天然气的流量,进而控制还原熔炼过程。通过水平放置的氧煤喷枪的碳氧燃烧反应,为还原熔炼过程提供能量。天然气进入金属熔池后裂解为碳和氢气,碳完成部分向铁水渗碳(使熔炼的温度不需要太高)剩余的碳则可以作为还原剂。铁水渗碳及还原耗碳的比例由底吹天然气的和侧吹天然气与氧气比例来控制。
本发明一种天然气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过程和步骤:
a.原料的预热,铁矿粉的预还原;原料的预热和预还原(a)是将铁矿粉预热至350℃,再进行预还原,还原温度为800℃,成为预还原矿粉,可根据工艺需要调整铁矿粉的预还原度;当预还原度47.5%时,终还原二次燃烧率为41%;将800℃的预还原铁矿粉经管道由氮气输送至下一步的终还原过程(b)进行进一步的还原以及熔化;
b.终还原熔炼;通过渣层上部的天然气、氧喷枪实现CH4的燃烧,为原料还原和熔化过程供热;通过底部天然气裂解为液态铁提供渗碳和还原的原料;铁矿粉最终成为高品质液态铁,同时得到1600℃的高温煤气。
本发明一种天然气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热、预还原和终还原熔炼,具有如下的燃料反应和煤气系统:煤气改制造气过程(c):
(1)、加入定量的煤粉,将1600℃的高温煤气,通过煤气造气过程,使终还原炉煤气(出炉煤气包括未反应的H2,二次燃烧生成的H2O,CO2,还原生成的CO)通过煤气改制装置,通过添加煤的方法,煤中的固定碳将部分的H2O,CO2转化为H2和CO,由于反应为吸热反应,煤气的温度降为1100℃时,重力除尘后,将其通入预还原炉内对铁矿粉进行预热和预还原,这样可以减轻终还原炉的负担;煤气造气过程增加了出炉煤气的还原势(H2和CO增加),提高了预还原度,将煤气温度降至1100℃;煤气造气过程(c)还包括煤气换热过程,1100℃的煤气与底吹的天然气25℃换热,将天然气温度加热至400℃,同时煤气温度降至850℃,可成为为预还原过程提供的改制煤气;
(2)、水煤气变换过程(d);将预还原炉煤气(出炉煤气包括未反应的H2,
二次燃烧生成的H2O,CO2,以及C还原生成的CO)加水冷却,通过水煤气平衡反应,将煤气中剩余的CO部分转化为H2和CO2,从而实现氢气的循环再生。加入定量的水,将约350℃的煤气进行水煤气变换反应,使煤气冷却至250℃以下,同时煤气中的CO部分转换为H2,被转化的CO比例约为70%;
(3)、变压吸附过程(e);通过变压吸附的方式,将煤气中的CO2分离出来,并得到煤气副产物H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80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