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振动体消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210047763.2 | 申请日: | 201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5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宜蓉 |
主分类号: | H04R1/28 | 分类号: | H04R1/28;H04R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振动 体消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振装置,特别是一种应用于音响设备和对声学有特殊要求的振动体消振装置。
背景技术
普通传统振膜是以单层纸、塑胶等材料制成,都有其固有频率,振膜不是完全的刚体,一方面其运动时,本身会象触动的水面一样会产生形变。波形沿着由中心处向四周和前端传播,到遇到边沿时,波也会涟漪一样被反射回来,从而与其他波形相互干涉。自由空间中的振膜在共振频率以下呈现近似理想的活塞运动,但在接近及高于固有共振频率以上会产生自身的变形会导致谐波失真,音质恶化。另一方面,由于振膜背后大都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运动时会对这个空间内的空气进行压缩时,会产生较大的反向压力,导致振膜变形,活塞特性被破坏,低频输出下降。
虽然通过增加振膜厚度可以部分改善以上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频宽的牺牲和效率的下降(因重量增加)。因此,人们不遗余力的应用新材料改进振膜特性,提高材料的杨氏模量,已期得到更高的共振频率,拓宽活塞区。但这并不能阻止高于共振频率的区域产生失真。虽然这些努力可有效地改善特性,但大都以牺牲工艺简便增加成本为代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音响设备和对声学有特殊要求的振动体消振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振动体消振装置,包括消振膜、阻尼层和振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体位于下层,阻尼层位于消振膜和振动体之间并把消振膜和振动体粘接在一起,所述消振膜为太阳花状的多角星型。
进一步地,所述消振膜为太阳花状的十角星型。
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层为一种柔性粘接层结构的阻尼层。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体为振膜。
进一步地,所述振膜为盆锥状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对于太阳花状的多角星型的消振层结构,消振层边缘的锯齿形状不仅可以像海岸边防波堤一样,将能量打散,形成均匀的震动分布,还可以大幅减弱整体振膜强度的突变,形成良好的过渡,有效地抑制共振的产生,而且还按照需要,消振层材料与振膜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不同。而对于柔性粘接层结构的阻尼层,不仅将消振层和振膜胶合连接为一体,而且在高频区,一方面,震动从中心到边沿,其回波碰到边缘锯齿状结构的消振层被打散,均匀的分不到整个振膜,变形部分能量由阻尼层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叠加被打散和阻尼,频响曲线趋于平滑。在低频区,层间距离加大,其间加阻尼,使振膜抗弯曲和抗共振能力大大提高,边缘锯齿结构的消振层强度由中心向边缘折环逐渐过渡,进一步消除共振的产生。
本发明采用太阳花状的多角星型的消振层及柔性粘接层结构的阻尼层的夹心结构,有效的解决了声音传播中造成的变形和回波干涉,具有增强、打散、阻尼三种特性,在微弱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大幅增加强度和内耗。在电声产品的应用中可以有效的消除有害的共振。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做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消振膜
2——阻尼层
3——振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以扬声器振膜为例,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包括消振膜1、阻尼层2和振膜3,所述振膜3位于下层,阻尼层2位于消振膜1和振膜3之间并把消振膜1和振膜3粘接在一起,所述消振膜1为太阳花状的星形。所述阻尼层2为一种柔性粘接层结构的阻尼层,振膜3为盆锥状结构。
对于太阳花状的十角星型的消振层1结构,消振层1边缘的锯齿形状不仅可以像海岸边防波堤一样,将能量打散,形成均匀的震动分布,还可以大幅减弱整体振膜强度的突变,形成良好的过渡,有效地抑制共振的产生,而且还按照需要,消振层1材料与振膜3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不同。而对于柔性粘接层结构的阻尼层2,不仅将消振层1和振膜3胶合连接为一体,而且在高频区,一方面,震动从中心到边沿,其回波碰到边缘锯齿状结构的消振层1被打散,均匀的分不到整个振膜3,变形部分能量由阻尼层2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叠加被打散和阻尼,频响曲线趋于平滑。在低频区,层间距离加大,其间加阻尼,使振膜3抗弯曲和抗共振能力大大提高,边缘锯齿结构的消振层1强度由中心向边缘折环逐渐过渡,进一步消除共振的产生。
本发明采用太阳花状的星形的消振层1及柔性粘接层结构的阻尼层2的夹心结构,有效的解决了声音传播中造成的变形和回波干涉,具有增强、打散、阻尼三种特性,在微弱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大幅增加强度和内耗。在电声产品的应用中可以有效的消除有害的共振。
以上已将本发明做一详细说明,但显而易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改进,而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宜蓉,未经王宜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77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