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抗肿瘤amiRNA序列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7319.0 | 申请日: | 2012-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6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许瑞安;唐明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A61K48/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车世伟 |
地址: | 362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肿瘤 amirna 序列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抗肿瘤amiRNA序列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重复的DNA序列5’-GGTTAG-3’,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维持着染色体和基因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Rlackburn,E.H.Nature,350,569-573;1991.)。在正常体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由于DNA复制时的“冈崎片段”效应,端粒就缩短一点。一旦端粒消耗殆尽,染色体则易于突变而导致凋亡或其它癌变。因此,端粒和细胞老化有明显的关系。其长度反映着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Kim Sh,S.H.,et al.Oncogene 21,503-511;2002.)。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某些细胞为了逃避短端粒带来的凋亡效应,只有突变产生相应的“端粒维持机制”。通过“端粒维持机制”,这些细胞进行疯狂的增殖和复制,慢慢走向癌化的道路。目前已经报道的“端粒维持机制”除少数是‘非端粒酶依赖型’的外,绝大部分都是‘端粒酶依赖型’的,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表达端粒酶来实现端粒的延伸或维持((Shay and Roninson,2004)。
端粒酶(Telomerase),在细胞中负责端粒的延长的一种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简单来说,端粒酶是R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如人的端粒酶分别由起模板作用的端粒酶RNA(hTR)、起组装作用的端粒酶结合蛋白(hTP1)和起催化作用的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组成(Olovnikov,1971)。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中,各细胞中hTR的表达是普遍的,特异性不强;而hTERT则呈现与端粒酶活性极强的正相关性,是端粒酶活性的限速成份(Meyerson et al.,1997)。
实验表明,约85%-90%的肿瘤细胞中呈现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而正常的成体细胞则显示低活性,因而端粒酶作为肿瘤治疗的最理想靶点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Hahn et al.,1999)。近年来通过调节端粒酶活性来干预肿瘤的研究日益增多,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主要局限在寡核苷酸和疫苗的临床研究方面(Brunsvig et al.,2006;Gandellini et al.,2007)。杰隆(Geron)的GRN163L是此类药物开发中最前沿的一个候选药物,早在2005年,FDA同意GRN163L在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实验。2007年,Geron公司开始GRN163L单独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I期临床试验。2008年开始了GRN163L治疗乳腺癌的I期临床实验。同年12月,Geron发布了有关GRN163L治疗再发的和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暂时性临床试验数据。2009年,Greron又发布了Geron163L对肿瘤干细胞的实验进展,包括非小型细胞肺癌、乳癌、胰脏炎、前列腺癌、小儿科神经肿瘤。数据显示,在以Geron163L治疗后,人类乳癌细胞MCF7的假定干细胞数量与自我再生的能力大幅减弱。目前Geron163L正处于临床II期试验中同样令人振奋的是KAEL-GemVax公司的抗端粒酶疫苗GV1001业已进入临床III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73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