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气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6339.6 | 申请日: | 2012-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8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沈吉瑞;柴晓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上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上的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球对汽车产业解决环保、能源等问题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排放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球的重视,随着汽车相关排放法规日趋严格化,因此发动机中的曲轴箱内的油雾颗粒、废气(碳氢化合物)引起的排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为了减少发动机中排出的污气、降低对发动机的损坏程度,基本上采取的是对曲轴箱进行通风,曲轴箱的通风方式一般有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但是自然通风是将箱内的气体直接排到大气中,污染空气,因此通常采用的是强制通风。而在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中油气分离器时必不可少的,因此分离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有的油气分离器存在以下缺点:布置在分离器壳体上的油气分离器往往分离前后的油气混合在一起,分离效果较差,从而造成回油不畅、窜油的隐患。
因此,如何能够有效的提高油气分离器效率,成为影响整机排放的主要因素,也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能提高油气分离效率的油气分离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分离器壳体,所述分离器壳体内具有油气分离腔室,所述油气分离腔室一端与进气腔连通,另一端与出气腔连通。
其中,所述油气分离腔室内设有旋风油气分离器;所述的旋风分离器上端设有与所述出气腔连通的出气口、侧面设有进气口、下端设有出油孔。
所述的旋风油气分离器的轴线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度为14°。
其中,所述的旋风油气分离器的数量为4个、一字并排设置。
所述的油气分离腔室的下侧设有与旋风分离器出油孔连通的回油腔。
所述的出气腔侧端为气体缓冲腔。
所述的油气分离腔室、回油腔、气体缓冲腔的底面均为倾斜面。
所述的油气分离腔室、回油腔、气体缓冲腔的底面均设有回油孔。
所述的出气腔的底部上方设有带回油孔的隔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气分离器,其带来的有益效果:油气混合体经油气进气口从旋风分离器的进气口进入,油气混合气在其内部旋转分离,将分离后的气体经旋风分离器的出气口流入到出气腔,分离后的油滴经分离器的出油孔流出,有效地将分离前的油气混合体与分离后的油气分隔开,使得油气分离效果更加明显。本发明适用在各种汽车上,作为发动机中曲轴箱内通风装置中的油气分离机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剖切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B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适用在汽车的发动机上,而分离器壳体在发动机上可以相当于气缸盖罩,如图3所示,包括分离器壳体1(气缸盖罩),分离器壳体1(气缸盖罩)的左侧平行于底面开有一个油气进气口2、右侧也平行于底面开有一个出气口3。
分离器壳体内的油气分离腔室4的上侧是出气腔5,下侧是回油腔6,其中油气分离腔室4的左侧与进气口2相连通,出气腔5与出气口3相连通。油气分离腔室4内的上下面之间连接有一字并排放置的若干个油气分离器8,本实施例优选的数量为四个,其中油气分离器8轴线与垂直方向的最佳倾斜角度为14°,因为此时不但可以有利于油气流向,而且还保证旋风分离效果处于水平状态,合理对油气进行分离,使油气分离效果更加明显,回油通畅,与此同时也避免了分离区分离截面积小或者节流造成曲轴箱内部压力高的隐患。
上述的旋风油气分离器8的上端切向设有与油气分离腔室4连通的进气孔10、轴向设有与分离器8同轴且与出气腔5连通的出气孔9,旋风油气分离器8的下端轴向设有与其轴线平行且与回油腔7连通的出油孔11,从上面可看出,旋风油气分离器8的内腔与油气分离腔室4、出气腔5、回油腔7相连通。另外,出气腔5侧端是一个气体缓冲腔6,当气体从出气腔5流到气体缓冲腔6,则能够有利于减缓气流速度,进一步提升了分离效率。
上述的回油腔7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回油孔13,油气分离腔室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回油孔13,气体缓冲腔腔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回油孔13,本实施例中回油孔的优选数量为1个,设置这些出油孔,可以减少在实际工作内腔中残留的液态油,可以使分离效率进一步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63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