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损伤圈破坏控制爆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6260.3 | 申请日: | 2012-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7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薛世忠;杨年华;王海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薛世忠 |
主分类号: | F42D1/00 | 分类号: | F42D1/00;F42D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 11388 | 代理人: | 蒋玉 |
地址: | 264209 山东省威海市火***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损伤 破坏 控制 爆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损伤圈破坏控制爆破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损伤圈破坏是指对隧道开挖轮廓线以外围岩的破坏,在围岩中形成裂隙,裂隙一旦形成,将永久不能恢复,其岩石应力发生变化。其破坏主要是来自爆破作业施工。
受爆破技术影响,目前我国工程爆破对隧道损伤圈的破坏是很大的。隧道工程爆破大多采用普通的导爆管雷管,受雷管精度和段别的影响,一次起爆炮孔数目较多,导致重叠孔出现,加大了对围岩的破坏。资料表明,目前的爆破技术对隧道损伤圈的破坏深度往往大于两米,甚至达到三米。这样大的隧道损伤圈破坏大大减少了隧道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损伤圈破坏控制爆破方法,能够减少对隧道损伤圈的破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隧道损伤圈破坏控制爆破方法,包括:
根据预先设计在掘进工作面上开设炮孔,其中,所述炮孔类型包括掏槽孔、位于所述掏槽孔外围的辅助孔、位于所述辅助孔外围且位于开挖轮廓线上的周边孔、以及位于隧道底边的底孔;
根据预先设计药量,将炸药和电子雷管装入所述炮孔;
将所述电子雷管联网,根据预定起爆顺序对所述炮孔进行起爆,其中,
对所述掏槽孔、辅助孔以及底孔进行孔间微差间隔起爆;掏槽孔之间的孔间微差间隔起爆的时间间隔为100-300ms,优选为150-200ms;辅助孔之间的孔间微差间隔起爆时间、底孔之间的孔间微差间隔起爆的时间间隔均为10-30ms,优选为12-25ms;周边孔之间的孔间微差间隔起爆的时间间隔为0.1-3ms,优选0.1-1ms,或者对周边孔进行分组后对不同组的周边孔进行组间微差间隔起爆,周边孔按每4-8孔为一组,组间微差间隔起爆的间隔时间为3-6ms。
本发明隧道损伤圈破坏控制爆破方法中,采用电子雷管对所述掏槽孔、辅助孔以及底孔进行孔间微差间隔起爆;掏槽孔之间的孔间微差间隔起爆的时间间隔为100-300ms,优选为150-200ms;辅助孔之间的孔间微差间隔起爆时间、底孔之间的孔间微差间隔起爆的时间间隔均为10-30ms,优选为12-25ms;周边孔之间的孔间微差间隔起爆的时间间隔为0.1-3ms,优选0.1-1ms,或者对周边孔进行分组后对不同组的周边孔进行组间微差间隔起爆,周边孔按每4-8孔为一组,组间微差间隔起爆的间隔时间为3-6ms,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爆破对损伤圈破坏,同时能够获得良好的爆破效果,良好的松散度,保证或提高循环进尺,并能够获得好的光爆效果,最大程度的减少对地表建筑物和隧道衬砌物的破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隧道损伤圈破坏控制爆破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炮孔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炮孔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空孔直线掏槽孔的布置示意图;
图5a-图5d所示为几种空孔直线掏槽孔的布置示意图;
图6所示为楔形掏槽孔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隧道损伤圈破坏的控制爆破方法,用来减少对隧道损伤圈的破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看图1所示,本实施例隧道损伤圈破坏控制爆破方法,包括步骤:
S10、根据预先设计在掘进工作面上布置炮孔,并根据预先设计的炮眼深度和方向开设炮孔,其中,所述炮孔类型包括掏槽孔、位于所述掏槽孔外围的辅助孔、位于所述辅助孔外围且位于开挖轮廓线上的周边孔、以及位于隧道底边的底孔。
参看图2所示,各个掏槽孔所在的区域形成掏槽孔区域A,类似地,各个述辅助孔所在的区域形成述辅助孔区域B,各个周边孔所在的区域形成周边孔区域D;各底孔所在的区域形成底孔区域E;下述各实施例中关于掏槽孔区域、辅助孔区域、周边孔区域以及底孔区域的定义与本实施例中的定义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薛世忠,未经薛世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62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淀积设备及其温度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