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捕鼠/灭鼠电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2230.5 | 申请日: | 2012-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4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鹰;刘洋阳;李菊;刘剑丽;王飞;李站;王炬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M23/38 | 分类号: | A01M23/38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濮家蔚 |
地址: | 61005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捕鼠 灭鼠 电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捕鼠/灭鼠电网装置,特别是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探测老鼠活动状态控制电网加电的捕鼠/灭鼠装置。
背景技术
各类鼠患是人们生活中一直在解决并还会继续延续下去的问题。为此,已有许多消灭鼠类的方法和器具被报道和/或使用,就灭鼠器具而言就包括有机械类、窒息类、电子类等。
在电子类捕鼠/灭鼠器具中,其基本设计思想都是通过接触、红外/可见光、超声波等方式感知老鼠的存在,然后通过向捕鼠或灭鼠电网加高压电方式将老鼠击毙,或控制机械装置将老鼠捕获。但目前的这类捕鼠/灭鼠器具尚存在不同的缺陷,影响了其推广使用及捕鼠/灭鼠的效果。例如,有的电网采用单导线布放组成的电网,用大地作为地线,其结果是老鼠被电击后倒地,即脱离了电源,会立即或苏醒后逃跑。又如,虽有采用由火线与零线交替布放组成的电网结构,但老鼠接触了其中一根导线后,刚要接触第二根线时,往往是胡须或鼻嘴先触碰到第二根线,作为受电击后的自然神经反应,是向后收缩脱离了与电源的接触,从而逃脱。对于采用红外/可见光以及超声波感知有老鼠存在的方式中,其相应的探测电路往往为主动式,即由发射与配套接收的方式工作,利用发射信号是否被阻断来感知老鼠的存在。由于其必需有收/发两个电路,因而使系统复杂,探测距离受限,并容易受到其它干扰,降低系统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更为简化的捕鼠/灭鼠电网装置,使鼠只进入电网后难以逃脱而被击毙,提高了捕鼠/灭鼠的效果,无需投放诱饵,可适用于各种有老鼠出没的场所及其活动路径上。
本发明中所称的老鼠,如无特别声明,均是指包括人们希望予以捕杀的各种有害鼠。
本发明的捕鼠/灭鼠电网装置,结构中具有由分别与高压导电回路的电源两电极连接的导电体交替间隔排布并可经老鼠身体形成导电回路且与大地绝缘的电网结构,在电网结构的上方设置有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在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探测区域的至少一侧方向的周边外保留有电网结构的延伸扩展部。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的传感信号通过其后的信号处理单元及电源控制单元,控制电网结构的加电。所说电网结构所接入的高压导电回路,可以是高压的直流电回路,也可以是交流电回路。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更优选的方式,是在所说的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前还设有菲涅尔透镜。
根据上述装置在捕鼠/灭鼠时的布放场所和/或位置的特点及需要,结构中在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探测区域外保留的电网结构延伸扩展部的设置方式可作相应调整,例如,所说的延伸扩展部可以只设置在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探测区域的一侧方向的周边外,也可以采用在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探测区域的两个、三个不同方向的周边外,甚至在其各向周边外均保留有电网结构的延伸扩展部的方式,目的都是为防止老鼠受到电击后因逃窜而脱离电网结构。因此,在电网结构布放区域、范围允许的情况下,可优选采用在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探测区域的各向周边外均保留有电网结构的延伸扩展部的方式。此外,改变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与电网结构间的距离,还可以调整其探测区域的大小,距离远,则其探测区域覆盖的电网结构面积大。与之相适应,探测区域增大后,其探测的灵敏度也可通过信号处理单元上的电位器进行相应调节。
试验显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设置上述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的探测区域外的电网结构延伸扩展部,进一步的优选方式是使该电网结构延伸扩展部的延伸距离,至少等于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探测区域的半径长度,以进一步保证和提高防止老鼠触电后的逃窜和捕鼠/灭鼠效果的可靠性。
本发明上述捕鼠/灭鼠电网装置的工作方式是,老鼠在虽进入了电网结构但尚未进入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的探测区域时,电网结构并未被加电。只有当老鼠进入到电网中部的热释电红外传感装置探测区域中活动时,老鼠身体发出的红外信号才被探测到,并将所接收的传感信号输出至后续的信号处理单元,经处理后再送入电源控制单元,使电网结构处于加电状态并维持一段时间,使老鼠触电被电击。老鼠触电后,由于其周围的电网结构同样也已处于带电状态,因而无法逃窜和脱离电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22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提高芥蓝芽菜芥子油苷含量的制剂
- 下一篇:一种树上干杏的多倍体诱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