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1080.6 | 申请日: | 2012-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4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君昂;周国英;李红军;吴毅;何苑皞;李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万志香 |
地址: | 410004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微生物 菌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菌肥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杉木(Cunninghamia lancceolata)是亚热带针叶树种,而且是我国特有的速生针叶用材林树种,栽培区域达16个省市之多,木材产量超过了全国商品材的25%。然而,杉木人工纯林连栽引起地力严重衰退及生产力下降。虽然通过树种搭配构建混交林能有效缓解林地土壤结构和养分衰减,但仅靠林分优化提高肥力的效果有限,土壤N、P仍然缺乏,严重制约了人工林可持续发展。
微生物菌肥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肥料,也是未来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能维持与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微生物优势种的繁殖,保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低,运输量少,施用量少且使用方便等优点。因此,微生物肥料越来越受人类青睐。目前国内外已从农作物根际分离出高效、多功能菌株,但不同生境、不同植物根系生存着不同的微生物类群。因此,借鉴其成功经验,从杉木生长的特定气候、生境、根际分离出根际促生菌以期提高杉木土壤N、P、K等的有效利用,研制适合杉木林专用的复合生物菌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微生物菌肥,该复合微生物菌肥不仅能固氮解磷,改善土壤,同时为杉木生长提供氮,磷,钾,钙,锰等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可为长效缓控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微生物菌肥,以质量百分比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草木灰 20-25%
发酵培养基 30-65%
混合菌液 15-50%;
上述组分的总和为100%;
所述发酵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配制而成:
所述混合菌液为质量百分浓度均为15-50%的自身固氮菌液,解有机磷菌液和解无机磷菌液按体积比为1∶1∶1~1.5∶1∶1的比例混合而成。
优选地,所述复合微生物菌肥由以下组分组成:
草木灰 20%
发酵培养基 50%
混合菌液 30%。
更优选地,所述发酵培养基由以下组分组成:
优选地,所述混合菌液为质量百分浓度均为15%的自身固氮菌,解有机磷菌和解无机磷菌按体积比为1.5∶1∶1的比例混合而成。
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菌肥可为湿润状态产品,也可为低温烘干(≤40℃)的活菌产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复合微生物菌肥的制备方法,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备复合微生物菌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以下重量百分比配制发酵培养基:
(2)将自身固氮菌液,解有机磷菌液和解无机磷菌液分别用无菌水稀释成质量百分浓度均为15-50%,按体积比为1∶1∶1~1.5∶1∶1的比例混合搅匀,得到混合菌液;
(3)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菌液加入至步骤(1)得到的发酵培养基中,混匀后25-30℃发酵24-48h,再加入草木灰,25-30℃发酵至总菌数≥2亿/克;所述混合菌液、发酵培养基和草木灰的质量百分比配比如下:
草木灰 20-25%
发酵培养基 30-65%
混合菌液 15-50%
上述组分的总量为1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菌肥通过结合自身固氮菌,解有机磷菌和解无机磷菌,施用到植物,可以达到补充土壤中氮磷的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将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菌肥施用于0.5年生的杉木幼苗,月增长率最高可达到90.5%,大大高于空白对照的月增长率14.3%-39.6%;
2、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菌肥加入了草木灰和甲壳素等成分作为载体,草木灰本身就是一种钾肥,主要成分含钾,还含钙、磷,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硼,铝,锰等元素;甲壳素是一种多糖物质,为细菌的生长提供基本养料,两种载体易于获取而且成本很低,容易工业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未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10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