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制备方法及其玻璃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0147.4 | 申请日: | 2012-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4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俞其兵;徐国平;李栓方;谭果纯;彭俭;张炼文;刘屹;李拥国;龙文杰;傅健;肖冰华;黄建荣;袁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旗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17/22 | 分类号: | C03C1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41200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阳光 控制 镀膜 玻璃 制备 方法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浮法玻璃在线镀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制备方法以及由该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阳光控制镀膜玻璃。
背景技术
室内居住采光时,太阳光中除可见光外之外,紫外线和红外线的热能也大量透过玻璃,通过传导、辐射及空气对流传递到室内。亚热带地区,由于室内炎热,频繁使用空调加重了电力消耗和费用支出。阳光控制镀膜玻璃,是通过在玻璃基片上镀制一层功能膜层,该功能膜层能阻挡室外红外线热能辐射进入室内,有效控制阳光透射和反射,深受亚热带地区人们建筑物使用的需要,是集装饰建筑外观、控制光线、调节热量、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玻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幕墙、交通车窗、娱乐设施和建筑屋顶等多种行业。
镀膜玻璃生产工艺分为离线镀膜和在线镀膜。离线镀膜是在平板玻璃下线后,再进行第二次镀膜生产加工,而在线镀膜是在浮法玻璃制造过程中进行镀膜生产加工。离线镀膜与线镀膜的不同工艺,其玻璃基板和膜层牢固度有天壤之别。其一、离线镀膜对玻璃原片要求较高,其二、离线镀膜二次生产工艺设备投资比较大,其三,在线镀膜利用玻璃本身的热量的化合物分解,能够实现连续化生产、减少成本,镀膜膜层与玻璃热原子键结合牢固、耐酸碱性和耐磨性相对较强,能够进行二次加工,如直接可以进行钢化和热弯处理等。
目前,在线阳光控制镀膜工艺难以控制、生产效率低下,且镀制的薄膜层组成一般都为金属氧化物膜层,无保护层,缺点是膜层受潮容易氧化、耐酸碱及耐磨性能较差,使用寿命较短,且颜色比较单一,满足不了现代设计师对建筑楼宇的装饰美观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线阳光控制镀膜工艺难以控制、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得到的阳光控制镀膜玻璃耐酸碱及耐磨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制备方法,在浮法玻璃生产线的锡槽窄段内,通入含有硅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浮法玻璃表面沉积硅系纳米膜层,得到所述阳光控制镀膜玻璃;所述锡槽窄段的温度为620-650℃,浮法玻璃的拉引速度为200-550m/h。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阳光控制镀膜玻璃,所述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片和玻璃基片上的单层硅系纳米膜层;所述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由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本发明提供的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制备方法,通过在锡槽窄段内采用CVD工艺,合理控制温度和玻璃的拉引速度,从而在玻璃基片形成单层硅系纳米膜层,整个镀膜过程中充分利用锡槽温度和玻璃自身的热量,实现连续化生产,整个工艺可控、生产效率较高。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玻璃基片表面的膜层为单层纳米结构,具有极高的抗酸耐碱性和耐磨性,因此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且本发明提供的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颜色的玻璃基片,从而制得各种颜色的玻璃。
附图说明
图1是锡槽窄段温度与阳光控制镀膜玻璃透射比的曲线图。
图2是浮法玻璃拉引速度与阳光控制镀膜玻璃透射比的曲线图。
图3是锡槽窄段温度与浮法玻璃拉引速度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供了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在浮法玻璃生产线的锡槽窄段内,通入含有硅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浮法玻璃表面沉积硅系纳米膜层,得到所述阳光控制镀膜玻璃;所述锡槽窄段的温度为620-650℃,浮法玻璃的拉引速度为200-550m/h。
本发明提供的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制备方法,通过在锡槽窄段内采用CVD工艺,合理控制温度和玻璃的拉引速度,从而在玻璃基片形成单层硅系纳米膜层,整个镀膜过程中充分利用锡槽温度和玻璃自身的热量,实现连续化生产,整个工艺可控、生产效率较高。
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通过对锡槽窄段的温度、玻璃的拉引速度进行具体不透光选择,同时测试所制得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透射比,发现锡槽窄段温度与阳光控制镀膜玻璃透射比具有图1所示关系,浮法玻璃的拉引速度与阳光控制镀膜玻璃透射比具有图2所示关系,锡槽窄段温度与浮法玻璃拉引速度具有图3所示关系。
本发明中,所述硅烷和乙烯为反应气体。锡槽内,硅烷高温分解产生硅和氢气,氢气被乙烯吸收转化为乙烷或甲烷,而硅则在锡槽窄段区域内漂移前进的浮法玻璃表面沉积,从而形成单层硅系纳米膜层。所述混合气体中,硅烷与乙烯的流量比为6:1-9: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旗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旗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01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