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母子锚及其设置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9215.5 | 申请日: | 201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2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郑国富;丁兰;朱健康;王辉荣;魏观渊;杨章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21/26 | 分类号: | B63B21/26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 35101 | 代理人: | 陈建华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母子 及其 设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母子锚及其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极端气候或复杂海域环境下使用多锚固泊是海上结构物固泊中常用的方法。母子锚又称串联锚,是指用一定方式将两个锚串联起来(其中靠近固泊结构物的锚被称为前锚,远离固泊结构物的锚被称为后锚)后抛设于海底海床,再由前锚缆绳将海上结构物固泊于特定海域的锚泊方法。当前母子锚的普遍设置方法为先设置前锚再将后锚抛投于海底上,依靠后锚自身的入土性能在前锚走锚时入底受力,并要求:(1)使用大锚为前锚;(2)先设置前锚,再将后锚抛投于海底;(3)前后锚之间必须使用锚链;(3)必须使用能可靠入土的锚为后锚;(4)除罗克纳锚外,其他类型前锚必须通过一定长度锚链连接到后锚的锚缆绳上。
从上可见,当前母子锚结构和设置方法存在不足之处:(1)后锚只是作为备用锚或补充锚,在前锚走锚后才能入土受力,其及时入土的可靠性无法保证;(2)即使后锚能及时入土,由于其处于刚入土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后锚的系泊力(又称爬驻力)性能;(3)设置过程中锚链可能与前后锚纠缠,无法保证正确设置;(4)使用锚链连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母子锚及其设置方法,全面解决当前母子锚存在的缺陷,保证前后锚在设置时全部入土,在正常固泊时同时受力,前锚不离开海底,降低前后锚间的连接缆绳与锚纠缠风险,减少串联锚投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所述一种母子锚及其设置方法,它包括间隔连接的前后锚,其特征是:使用罗克纳锚为离固泊结构物较近的前锚,使用抓力效果优良的锚为离固泊结构物较远的后锚;前后锚之间的连接缆绳使用钢丝绳,其长度应大于锚泊点最低水深若干米,以后锚入土后其连接缆绳的末端仍保留在作业船甲板上为宜;连接缆绳在靠近前锚1~1.5米位置设有用于穿过辅助绳的小圆环;先将后锚从作业船上抛入海中,依靠作业船前行贯性让后锚入土;作业船上有人分别将连接缆绳和锚缆绳末端连接到罗克纳锚即前锚的指定连接孔上;在连接缆绳的小圆环上穿一辅助绳,并将辅助绳递交给辅助船上的人,辅助船上的人用辅助绳将连接缆绳提高,防止连接缆绳和前锚绞在一起;再从作业船上缓慢放下前锚,同时辅助船上的人也缓慢松下辅助绳,至前锚着地,抽出辅助绳,作业船前行让前锚入土,抛锚完成。
本发明所述抓力效果优良的锚为锄式大抓力锚,它包括锚杆、锚叶,其锚杆的一端为钩形,钩形的转弯处为圆弧状;其锚叶由一整体钢板加工而成,中间部份为矩形,矩形两侧为向上微翘8-10°的翼板,翼板前端呈尖齿状,两翼对称;锚叶中间部份的底面与锚杆的钩形处顶面焊接固定,在锚叶与锚杆之间设支撑杆;锚杆靠近转弯处的顶部设一圆管,圆管与锚杆垂直,有一平衡杆穿过圆管,并固定在对称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使用罗克纳锚为离固泊物较近的前锚,利用罗克纳锚即使走锚时也不会离底的优点,保证后锚的锚缆绳即连接缆绳一直处于水平受力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固泊系统的系泊能力;(2)采用先设置后锚再设置前锚的安装方法,保证前后锚都处于受力状态;(3)避免前锚设置作业时可能发生的连接缆绳与前锚的纠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海底吃泥的侧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锄式大抓力锚示意图。
图中:1. 前锚,2. 后锚,3. 连接缆绳,4. 小圆环,5. 锚杆,6. 锚叶,7. 钩形,8. 矩形,9. 翼的前端呈尖齿状,10. 支撑杆,11. 圆管,12. 平衡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一种母子锚及其设置方法,它包括间隔连接的前后锚,使用罗克纳锚为离固泊物较近的前锚1,使用抓力效果优越的锚(如锄式大抓力锚)为离固泊物较远的后锚2;前后锚之间的连接缆绳3在靠近前锚1~1.5米位置设有用于穿过辅助绳的小圆环4;先将后锚从作业船上抛入海中,作业船前行让后锚吃泥;作业船上有人分别将连接缆绳和锚缆绳末端连接到罗克纳锚即前锚的指定连接孔上;在小圆环上穿一辅助绳,并将辅助绳递交给辅助船上的人,辅助船上的人用辅助绳将连接缆绳提高,防止连接缆绳和前锚绞在一起;再从作业船上缓慢放下前锚,同时辅助船上的人也缓慢松下辅助绳,至前锚着地,抽出辅助绳,作业船前行让前锚吃泥,抛锚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未经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92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薄膜按键
- 下一篇:基于汉语文本驱动的人脸语音同步动画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