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结构体以及发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9178.8 | 申请日: | 2012-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8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嘉雄;苏彦瑜;吴法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50 | 分类号: | H01L33/50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结构 以及 发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光学结构体以及发光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发光组件激发光学结构体的纳米微细结构中的量子点单元来产生不同颜色光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由于具有耗电量低、元件寿命长、低驱动电压以及反应速度快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地被应用交通号志、装饰灯具以及各式电子产品中。
在一般的发光装置中,通过可产生不同颜色光的发光二极管搭配进行混色可得到所需的颜色光。然而,利用可产生不同颜色光的发光二极管搭配进行混色的方式因为需就不同的发光二极管分别进行调整,故在技术上产生许多困扰。因此,近来有许多在发光装置中利用单一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线激发萤光层或量子点的方式来产生不同的颜色光的技术以及应用产生。在上述的技术中,有直接将量子点填充到发光二极管或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填充材料中用以简化结构的做法,然而此方式的出光效率不佳,且量子点的激发不够充分,虽然上述缺失可进一步搭配一般常用的出光结构(如粗糙面、散射粒子)来改善出光效率,但此举仅能就有被激发的部分量子点所产生的光进行提高,故出光效率的提高仍旧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光学结构体以及发光装置,利用将量子点设置在光学结构体或基底的纳米微细结构中,通过发光组件所产生的颜色光来充分激发量子点产生不同的颜色光,借此达到提高出光效率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此发光装置包括一基底、一发光组件以及一第一光学结构体。基底具有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发光组件是设置在基底的上表面上。第一光学结构体是设置在发光组件上,且第一光学结构体包括多个第一纳米微细结构以及多个第一量子点单元。各第一量子点单元是设置在第一纳米微细结构中。各第一量子点单元是用以被发光组件所产生的一第一颜色光激发而产生一不同于第一颜色光的第二颜色光。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结构体。此光学结构体包括一基材、多个纳米微细结构以及多个第一量子点单元。纳米微细结构是设置在基材的一表面内。第一量子点单元是设置在纳米微细结构中。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2到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第一纳米微细结构的图形的上视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 发光装置 101 光学结构体
101G 纳米微细结构 102 基材
110 基底 110G 第二纳米微细结构
111 上表面 112 下表面
120 发光组件 130 第一光学结构体
130G 第一纳米微细结构 140 第二光学结构体
140G 第三纳米微细结构 200 发光装置
300 发光装置 400 发光装置
BL1 第一颜色光 BL2 第一颜色光
D1 宽度 D2 宽度
GL1 第三颜色光 GL2 第五颜色光
GL3 第七颜色光 P1 周期
P2 周期 QG1 第二量子点单元
QG2 第四量子点单元 QG3 第六量子点单元
QR1 第一量子点单元 QR2 第三量子点单元
QR3 第五量子点单元 RL1 第二颜色光
RL2 第四颜色光 RL3 第六颜色光
T1 深度 T2 深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91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