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悬索桥散索套更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8022.8 | 申请日: | 2012-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1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赵鹏贤;涂小东;李泽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天元机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 51106 | 代理人: | 刘克勤;贺元 |
地址: | 618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索桥 散索套 更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悬索桥构件的更换方法,具体是一种悬索桥散索套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悬索桥的主要承重构件是主缆,主缆通常是由若干根抗拉强度很高的钢丝按平行排列的方式形成一根整体,主缆的两端通过锚碇与基础锚固连接。由于主缆的锚固性可靠与否直接关系到悬索桥的安全性,因此,在主缆锚固时,为了扩大锚固面积,通常都会在主缆上设有散索套,主缆经过散索套发散形成多股分缆,各股分缆分别通过各自的锚碇与基础锚固连接,分缆在散索套的夹持下分缆根部呈弯曲状态。
为了确保悬索桥的安全,需要定期对悬索桥的各个构件进行检测,当有构件到达使用寿命或损坏时,需要及时进行更换。然而,散索套夹持的分缆根部呈弯曲状态,在散索套更换的过程中,旧散索套拆除时,主缆外层形成的分缆在轴向拉力的作用下,将被拉直(参见图1),新的散索套安装时,为了避免分缆间的间隙过长延伸,要求新散索套安装在旧散索套的位置,这就需要施加非常大的作用力将拉直的分缆压弯。由于缺乏对散索套的有效更换方法,使得散索套更换难度非常大,甚至存在无法更换的难题,这直接影响了悬索桥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简单易行、高效快捷、实用可靠的悬索桥散索套更换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悬索桥散索套更换方法,所述散索套是由两个半筒状套体通过螺栓连接锁紧在主缆上,每个套体是由柱形段和锥形段构成,主缆经过散索套发散形成多股分缆;所述更换方法包括下列顺序步骤:
1). 预备第一锁紧机构、第二锁紧机构和压紧装置;
2). 将第一锁紧机构紧固在靠近散索套柱形段端部的主缆上,将第二锁紧机构紧固在靠近散索套锥形段端部的分缆上;
3). 用楔子将第二锁紧机构塞实,防止第二锁紧机构以及分缆与第二锁紧机构发生相对位移;
4). 打开旧散索套的连接螺栓,将旧散索套的两个套体拆除;
5). 将新散索套的两个套体套在主缆上,用压紧装置将新散索套的两个套体进行挤压,直至两个套体合拢,将两个套体的连接螺栓拧紧,使新散索套锁紧在主缆上;
6). 取下压紧装置;拆除楔子;拆除第一锁紧机构和第二锁紧机构,即可。
步骤4)中的旧散索套在拆除之前,比照旧散索套的前端和后端位置,在主缆上刻画出新散索套的安装位置。
步骤1)中的压紧装置包括上横梁、中横梁、下横梁、调节丝杆、调节螺母和千斤顶,所述上横梁、中横梁和下横梁依次通过调节螺母安装在调节丝杆上,中横梁和下横梁之间的空间用作夹持散索套,上横梁和中横梁之间的空间用作放置千斤顶。
步骤1)中的第一锁紧机构由两块半环体构成,两块半环体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形成整体。
步骤1)中的第二锁紧机构为框型结构,由多根型钢焊接而成。
步骤3)中的楔子为木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更换方法确保了更换后的新散索套在旧散索套原来夹持的位置进行持续、牢固夹持,不仅有效避免了分缆间的间隙延伸,增强了主缆强度,而且能够对悬索桥的散索套进行轻松更换,有效提高了悬索桥的安全性。本发明具有操作方便、简单易行、高效快捷、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散索套被拆除后,主缆上的分缆被拉直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操作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压紧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代号含义:1—上横梁;2—中横梁;3—下横梁;4—调节丝杆;5—调节螺母;6—千斤顶;7—散索套;7-1、7-2—套体;8—螺栓;9—锁紧螺母;10—主缆;11—分缆;12—第一锁紧机构;13—第二锁紧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悬索桥散索套的更换方法,所说的散索套是由两个半筒状套体通过螺栓连接锁紧在主缆10上,每个套体是由柱形段和锥形段构成,主缆10经过散索套7发散形成多股分缆11。具体更换方法包括下列顺序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天元机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天元机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80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