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的钢铁质检废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7264.5 | 申请日: | 2012-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周楚新;李登奎;支银芳;穆有闻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加德绿色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01/20;C02F1/04;C02F1/70;C02F1/7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113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铁 质检 废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新的钢铁质检废水处理方法,尤其是针对钢铁质检过程中所产生的强酸性、高浓度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公司的质检中心在对钢铁原材料和成品进行各种分析检测时,需要大量使用硫酸、盐酸、氢氟酸等强酸性试剂,由此产生的废液pH极低,一般约为0.4~0.6,COD则高达8000~10000mg/L左右,铁离子和总铬的浓度也远远高于《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另外氯离子浓度则在10000mg/L以上,但是该废水产生量较小,一般每月产生量为1000~2000L,如何对这类废水进行彻底、安全地处理成为困扰质检中心的难题之一。
目前所见各种钢铁废水处理相关专利主要集中于选矿、冶炼中所产生的废水,采用酸碱中和反应,一方面调节pH,另一方面形成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去除金属离子,以及利用曝气或臭氧氧化方式去除COD,但这些方法处理的钢铁废液水COD均低于1000mg/L,金属离子含量也较低,更不涉及废水中强酸和高浓度氯离子的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减压蒸馏进行钢铁质检废水深度处理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的钢铁质检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含以下步骤:
(1)将钢铁质检废水与碱性调节剂混合,进行中和反应,调节pH至2.5~3.2;
(2)加入偏重亚硫酸钠,与废水中铬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3)再次加入碱性调节剂,进行中和反应,调节pH至7.5~8.5;
(4)预热步骤(3)得到的预处理废水;
(5)预热后的废水转入减压蒸馏装置中,进行减压蒸馏,馏出液达标排放。
其中,步骤(1)所述的碱性调节剂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氧化钙中的一种至多种,所述的中和反应时间5~10分钟。
步骤(2)所述的偏重亚硫酸钠投加质量为所处理的废水中总铬质量的2.5~3.7倍,反应时间为30~45分钟。所述的总铬质量是指根据国家标准《水质总铬的测定GB 7466-1987》所述方法测出废水中总铬浓度,然后通过废水体积乘以总铬浓度计算得到。
步骤(3)所述的碱性调节剂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所述的中和反应时间5~10分钟。
步骤(4)所述的预热,其温度控制在65~70℃,预热时间为25~30分钟。
步骤(5)所述的减压蒸馏,其真空度为10~15kPa,蒸馏温度为65~72℃,蒸馏至馏出液体积为原废水体积90%为止。所述第一步进行的中和反应,选用的碱性调节剂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氧化钙中的一种至多种,调节pH至2.5~3.2,反应时间5~10分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联合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减压蒸馏处理方法,在短时间内即可使钢铁质检废水COD(化学需氧量)、pH、Fe(铁)、铬(Cr)浓度达到国家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1992)的要求,另外对废水中Cl(氯)也进行了处理,具有处理彻底、快速、效果好的优点,为钢铁质检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同时也适用于其他高浓度钢铁废水的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措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述:
实施例1:
1、取排放的钢铁质检废水200L,其pH为0.50,COD为8200mg/L,铁离子含量400mg/L,总铬含量35.7mg/L。加入氢氧化钙6.5kg,搅拌反应10分钟,pH调节至2.65;
2、加入偏重亚硫酸钠21.4g,继续搅拌反应30分钟;
3、再次加入氢氧化钙5.5kg,搅拌反应10分钟,pH调节至8.2;
4、预热上述废液至65℃,保持25分钟;
5、将预热废液全部转入减压蒸馏装置中,真空度15kPa,温度68℃进行加热蒸馏,直至馏出液至180L时停止。
6、测定原废水和馏出液中COD、pH、铁离子、总铬和氯离子浓度如表1所示。
表1 原废水和馏出液中各项指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加德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加德绿色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72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