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4745.0 | 申请日: | 2012-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3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涛;李孝军;焦婷婷;韩颖;陈旭辉;曲长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谢省法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浅层 天然气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藏识别技术,特别是涉及到一种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原理,基于气藏在地震资料上形成的反射特征,主要是通过“亮点”找气,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天然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地震反射特征直接提供钻探井位,为中浅层气藏的识别找到了一条途径,指导了当时天然气的勘探。但引起地震“亮点”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控制,通过“亮点”寻找天然气钻井成功率仅为60-70%,还有30-40%的钻井成功率有待提高。研究表明,以往的单一“亮点”找气技术只能针对岩性砂岩找气,这种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特殊岩性(灰质、煤层)和厚层水砂在地层中同样会形成“亮点”,容易被勘探家误认为气藏;同时近来勘探家也借鉴找油的技术,引入了一些地震属性(振幅、频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单一的地震资料是有多解性的,因此,利用单一属性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为了识别真假气藏,迫切需要新的气藏识别技术来解决,进一步提高钻探成功率。而当前国内外对于中浅层这种砂体面积小,单砂体储量小,但产量高且具有含气连片的“亮点”气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气藏识别的准确性的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对地震资料进行保幅处理;
b.利用进行过保幅处理的该地震资料,描述砂体的分布形态和范围;
c.对AVO地震叠前道集的反射波振幅与炮检距进行分析以检测描述的该砂体的含气性;
d.对弹性能、塑性能在频率域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检测描述的该砂体的含气性;以及
进行反射波多参数识别以检测描述的该砂体的含气性。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对地震资料进行保幅处理的步骤中,消除与反射界面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振幅变化,使处理后的反射振幅仅与该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有关,利用该反射波振幅的相对变化来反映地下的该反射界面和该反射系数的变化。
在描述砂体的分布形态和范围的步骤中,利用进行过保幅处理的该地震资料,通过地震正反演,标定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对该砂体从点、线、面到体进行砂体空间描述。
在检测描述的该砂体的含气性的步骤中,通过AVO地震叠前道集的反射波振幅与炮检距关系来预测地层的含气性,通过求取岩石的弹性参数,分辨岩性和孔隙充填物,寻找天然气藏。
在对弹性能、塑性能在频率域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步骤中,将一个短时窗内地震信号的频谱转换到频率域,再将该弹性能和该塑性能在频率域进行分解,计算出地震能量中塑性能所占的比率。
在进行反射波多参数识别的步骤中,利用瞬时相位、瞬时频率值和瞬时振幅进行识别。
该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方法还包括在该多个检测描述的该砂体的含气性的步骤后,综合利用AVO地震叠前道集与炮检距关系、该弹性能和该塑性能在频率域的分布特征及反射波多参数识别对描述的该砂体进行综合判识。
本发明中的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方法,通过构造特征、气源条件、储盖组合等地质综合研究,落实区带资源潜力,优选勘探开发有利区带;对各类地震反射异常作出合理解释,提高气藏识别的准确性。本发明中的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方法,主要是利用中浅层天然气在地震资料上的特征,提出了地震资料的保幅处理技术,以突出气藏的反射特征。利用地震正反演技术,总结出气藏反射特征,建立了从点、线、面到体的一套砂体的描述方法,在
此基础上,建立出一套以亮点技术为基础,综合利用利用AVO、能量吸收、弹塑性能及分形分维等多参数对砂体进行识别,以识别真假气藏,成功率由原来的60-70%提高到90%。本发明中的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天然气钻井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中浅层天然气气藏识别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47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织再生材料的制作方法和组织再生材料
- 下一篇:高含磷废水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