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轮车前减震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3907.9 | 申请日: | 201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2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陆杰;郝心飞;刘一军;许颂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阳光减震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5/08 | 分类号: | B62K25/08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贾海芬 |
地址: | 21310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轮 车前 减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轮车前减震装置,属于三轮车前减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减震器主要用于缓冲因地面对车辆冲击而造成对驾乘者的冲击振动,以改善驾乘人员的舒适性。三轮车的前减震大多采用直筒式减震器,主要由减震筒、减震弹簧、阻尼器、减震柱等组成,当摩托车受到外力冲击后,减震柱向下运动,减震弹簧承受压力,同时减震筒内下油腔的部分油液冲开齿环阀片流入过渡油腔内,另一部分的油液则通过活塞杆下部和中部的油孔分别流入减震柱内的上油腔以及过渡油腔,使阻尼器起到压缩阻尼的作用。当前减震器复原时,在减震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减震柱向上运动,此时阻尼器其过渡油腔内的油液通过活塞杆中部的油孔流入减震筒内的下油腔,而减震柱内下油腔的油液通过活塞杆中间孔流入减震筒的下油腔,产生复原阻尼。使用直筒式减震器的三轮车前减震装置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减震柱插入减震筒中,其上、下运动为滑动摩擦,加上整车行驶中的纵向、横向的推力,易造成油封漏油,影响减震效果,降低减震器使用寿命。2、由于随着三轮车的自重以及载重量的增加,直筒式减震的防撞击性和承载性都不能满足三轮车的需求,易造成安全事故。为此,目前一些三轮车的前减震机构采用主、副减震机构,其主减震器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在前叉管上,而副减震器其上端与前叉管连接、下端则与固定在主减震器上的横梁连接,使主减震器的中心轴线与副减震器的中心轴线呈一定的夹角,故通过控制主减震器上的主弹簧钢度以及副减震器上的副减震弹簧的钢度,并通过主减震器与副减震器之间的夹角,使车辆在各种载荷、各种路面上对前轮跳动的频率和振幅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共振,来以提高三轮车的舒适性。但由于副减震器的下部通过横梁与主减震器固定连接,故在主、副两个减震器同时受力时,两者会出现部分力矩相互抵消,不仅影响减震效果,同时也增加了主减震弹簧和副减震弹簧的制造和使用精度,造成加工工艺复杂和安装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便于加工制作,减震效果好的三轮车前减震装置。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轮车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叉组件,两组主减震器和副减震器,所述的前叉组件包括两个前叉管、固定在两前叉管后上部且呈框形的减震器上支架、分别铰接在两前叉管后底部的两个下铰接板以及上联板和下联板,上联板安装在两前叉管的顶部,下联板安装在两前叉管上并位于减震器上支架的上部,用于与车架立管相配的转向轴固定在下联板上并与上联板连接,两前叉管位于减震器上支架和下铰接板之间为前倾的弧状,两下铰接板沿前后方向分别设有副减震铰接座和主减震铰接座,减震器上支架的两侧以及两下铰接板的副减震铰接座和主减震铰接座上分别铰接有主减震器和副减震器,主减震器的中心轴线与副减震器的中心轴线平行,呈弧形的下铰接板向后并向下斜置,下铰接板的后部设有前轮轴安装孔。
本发明采用前叉组件,其两前叉管后上部固定有框形的减震器上支架,一方面可方便安装主减震器和副减震器,另一方面提高前叉管整体的机械强度,两前叉管的后底部分别铰接有下铰接板,因此能将两组主减震器和副减震器两端分别铰接在减震器上支架和下铰接板上,由于两前叉管位于减震器上支架和下铰接板之间为前倾的弧状,而呈弧形的下铰接板向后并向下斜置,使得整个减震装置中的支承部件能迅速承受前轮传递来的各个方向的冲击力矩,前减震装置受力合理,尤其与主、副减震器的下部连接的下铰接板是与前叉管后底部铰接,由于下铰接板与前轮轴连接,故能以前轮轴为支点,迅速通过两组主减震器和副减震器来吸收和衰减地面对车辆的冲击震动,能有效改善前减震装置的受力情况,提高前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发明将使副减震器和主减震器沿前后方向铰接在下铰接板上,而下铰接板斜置,因此在行车空载时,虽然使主减震器和副减震器同时受力压缩,但仅为主减震器受力,而在增加载乘或行驶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时,当主减震器压缩到一定行程后,副减震器进行工作,由于主减震器的中心轴线与副减震器的中心轴线平行,故使主减震器和副减震器同时受力、共同缓冲、衰减所受到的各个方向的冲击力,满足驾乘员的感觉舒适,并能降低对减震弹簧的钢度要求,本发明的前减震装置结构简单,由于无需对主减震器和副减震器进行改进,工艺性好,便于加工制作、安装以及维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三轮车前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副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阳光减震器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阳光减震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39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聚丙烯复合材料
- 下一篇:反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