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姜皂素水解废液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3662.X | 申请日: | 201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孙长顺;赵艺;张振文;沈炳岗;熊良虎;黄西川;杜利劳;尹萌;王丽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F23G7/04;C02F1/04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李罡 |
地址: | 71006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姜 皂素 水解 废液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黄姜皂素生产行业,具体涉及一种黄姜皂素水解废液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黄姜皂素生产大国,目前我国黄姜皂素行业大多采用 “酸水解-溶剂提取”生产技术,该工艺的废水排放量大,按全国每年5000~6000吨的皂素生产规模计算,废水排放1000~1800万吨/年,COD15~20万吨/年,不仅严重影响群众健康,而且严重威胁生态环境。
黄姜皂素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三类废水,即黄姜清洗废水、酸水解产生的水解废液以及水解物清洗废水,其中水解废液所占比例最大,约为总COD产生量的80%~85%。因此水解废液的处理对黄姜皂素生产废水污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黄姜生产污染治理多采用生化法,对水解废液采用“水解+好氧生物处理”的方法处理,由于水解废液的COD值较高,目前已建成的处理工程处理效果表明,水解废液不但含有高浓度有机物,而且盐浓度也很高,抑制微生物的活性,因而“水解+好氧生物处理”的方法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致使许多生产厂家因废水排放不达标而被关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含高浓度有机物的废水在高温下进行氧化分解,使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的CO2和H20,从根本上杜绝其对水环境的污染,使水解废液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的黄姜皂素水解废液的处理方法。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
一种黄姜皂素水解废液的处理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鲜黄姜经清洗、破碎、发酵、水解后产生的水解废液进行沉淀处理,去除废液中的杂质;
(2)去除杂质的水解废液中加入碳酸钠或者氢氧化钠,中和至废水pH值为6~7;
(3)经过步骤(2)处理后的液体进入三效蒸发设备进行加热蒸发,达到浓缩比为3~6时停止蒸发,蒸发产生的蒸汽经冷凝后的液体称为蒸发液,蒸发残留液体称为蒸余液,蒸发液可回用于黄姜清洗工序;
(4)将步骤(3)产生的蒸余液进入废液焚烧炉,进行高温焚烧,焚烧产生的热量可回收利用,焚烧产生的烟气治理后达标排放,焚烧残渣为硫酸钙、硫酸钠或氯化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采用“蒸发浓缩+焚烧”技术后,水解废液COD的处理效率可达95-99%以上,基本上消除了COD的排放,实现了污染减排,使黄姜皂素生产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
(2)焚烧产生的烟气治理后达标排放,并且焚烧产生的废热可回收利用。
(3)水解废液蒸发浓缩产生的蒸发液水温在80℃左右,可以全部回用到黄姜清洗系统,使水资源得到重复利用,并节省了能耗,使热能得到充分利用。
(4)焚烧法是在高温下用空气深度氧化处理废水中有机物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温深度氧化处理水解废液最易实现工业化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及具体步骤如下:
(1)鲜黄姜经清洗、破碎、发酵、水解后产生的水解废液进行沉淀处理,去除废液中的杂质。
(2)去除杂质的水解废液中加入碳酸钠或者氢氧化钠,中和至废水pH值为6~7。
(3)经过步骤(2)处理后的液体进入三效蒸发设备进行加热蒸发,达到浓缩比为3~6时停止蒸发,蒸发产生的蒸汽经冷凝后的液体称为蒸发液,蒸发残留液体称为蒸余液,蒸发液可回用于黄姜清洗工序。
(4)步骤(3)产生的蒸余液进入废液焚烧炉,并添加辅助燃料(自主燃烧时不需添加)进行高温焚烧,焚烧产生的热量可回收利用,焚烧产生的烟气治理后达标排放。焚烧残渣为硫酸钙、硫酸钠或氯化钠等。
实施例1:
本发明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鲜黄姜经清洗、破碎、发酵、水解后产生的水解废液进行沉淀处理,去除废液中的杂质。
(2)取去除杂质的水解废液2000kg,加入50kg碳酸钠,中和至废水pH值为7。
(3)经过(2)处理后的液体进入三效蒸发设备进行加热蒸发,达到浓缩比为4时停止蒸发,产生蒸发液1537.5kg,蒸余液512.5kg,蒸发液全部回用于黄姜清洗工序。
(4)步骤(3)产生的蒸余液512.5kg进入焚烧炉,加入辅助燃料进行高温焚烧,焚烧产生的热量可回收利用,焚烧产生的烟气治理后达标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36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