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整流罩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2298.5 | 申请日: | 2012-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36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落合和之;门间荣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17/00 | 分类号: | B62J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金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流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内整流罩和外整流罩以双层覆盖车身的一部分的带整流罩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两轮摩托车中,已知一种使内整流罩和外整流罩局部重叠地覆盖车身的双层结构的整流罩。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具有:覆盖主车架的侧方的前上侧整流罩(内整流罩);进一步覆盖该整流罩的侧方的中间整流罩(外整流罩)。这样,通过具有由内整流罩和外整流罩构成的双层构造的整流罩,能够从形成于两个整流罩之间的间隙取入空气,能够容易地将该空气引导至车身所希望的位置(例如,空气滤清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2755号公报
然而,在如上述那样具有双层构造的整流罩的车辆中,基于成形的容易性以及提高外观性(美观)等的理由,方向指示灯等的照明部件不安装在构成车身的车身架上,而直接安装在内整流罩(或外整流罩)上。该情况下,在内整流罩和外整流罩之间,配设有向照明部件供给电源的电缆(以下,也称为第二电缆),该第二电缆经由主线束(main harness)而连接在与车身内部的电池相连的电缆(以下,也称为第一电缆)上。
在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的连接中,使第二电缆从内整流罩的外侧缠绕在该内整流罩的侧缘部,或使第一电缆(或第二电缆)相对于内整流罩贯穿并将两根电缆的连接用联接器配置在两整流罩的间隙中,由此,在从外面看不到的位置进行第二电缆与车身内部的第一电缆的连结。因此,对第一电缆或第二电缆使用长的配线,导致制造成本增加。另外,由于从内整流罩和外整流罩之间的比较狭窄的间隙引出由长配线构成的第二电缆的一端部(连接用联接器),所以在进行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的连接作业时花费工时,还会产生车身制造时作业效率降低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整流罩车辆,通过简单的构成,能够缩短配设在内整流罩的内侧的第一电缆和配设在内整流罩的外侧的第二电缆,而且,能够容易地连接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由此,能够实现车身制造作业的效率化,并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带整流罩车辆12,具有:覆盖车身的内部构造的内整流罩82;在所述内整流罩82的外侧至少覆盖该内整流罩82的一部分的外整流罩84,其特征在于:具有:配设在所述内整流罩82的内侧的第一电缆120;配设在所述内整流罩82和所述外整流罩84之间、且连接在所述第一电缆120上的第二电缆122,在所述内整流罩82和所述外整流罩84的某一方上设有供所述第一电缆120或所述第二电缆122贯穿的贯通孔108,所述贯通孔108连设有将所述第一电缆120或第二电缆122的一部分卡定的卡定部110。
技术方案2的带整流罩车辆12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带整流罩车辆1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110是将所述贯通孔108的侧周缘局部切缺而形成的凹部。
技术方案3的带整流罩车辆12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带整流罩车辆1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缆120和所述第二电缆122经由连接用的联接器120a、122a电连接,所述贯通孔108形成为所述联接器120a、122a能够通过的大小。
技术方案4的带整流罩车辆12是在技术方案1~3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整流罩车辆1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缆120的与所述第二电缆122的连接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连接在电池116上,所述第二电缆122的与所述第一电缆120的连接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连接在方向指示灯100上。
技术方案5的带整流罩车辆12是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带整流罩车辆1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缆122连接在所述内整流罩82的安装部106上,所述方向指示灯100具有:安装在所述安装部106上的基端部100a;从所述基端部100a贯穿所述外整流罩84而向车身的车宽方向突出并通过电力供给进行点亮的点亮部100b,通过在所述安装部106上安装所述基端部100a,所述第二电缆122和所述点亮部100b被电导通。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22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