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7282.5 | 申请日: | 2012-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2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宗键;谢承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H04M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曾红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屏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电子装置中的屏幕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应用户需求,通常电子装置(如智能型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的设计要求多为大屏幕、便于携带及便于行动中使用,而现有的各电子装置都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
智能型手机,其屏幕一般为3.5~4.27寸触控屏幕,此屏幕过小,操作上不便利,如阅读网页时常需放大或缩小,输入文字或操作触碰时常会误按,以及,时间上花费不少再往返界面;
平板电脑,其屏幕一般为9.7寸触控屏幕,此屏幕大小稍中,但当处理文字画面稍嫌过小,并且行动中携带上手持时不便于使用;
折叠型平板电脑,其屏幕一般为5.5寸双触控屏幕,屏幕稍小,操作上稍微不便利,并且,双屏幕中间衔接过大,屏幕间断差明显;
笔记型电脑,其屏幕一般为13.3~17.3寸,此屏幕大小适中,行动中携带上手持时无法使用;
双屏幕笔记本电脑,其屏幕一般为14寸双屏幕设计,其行动中携带上手持时无法使用,并且由于双屏幕中间衔接超大而导致断差明显,这将无法有效利用双屏幕特性。
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屏幕装置,使其便于携带,并且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灵活调整屏幕大小以适应不同电子装置,是业内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屏幕装置,应用于一电子装置,包含:一第一屏幕模块,具有一枢轴及一第一屏幕;一第二屏幕模块,两端各具有一滑轨道,还具有一第二屏幕;以及两枢接结构,分别与所述枢轴的两端相固定,各枢接结构包含:一连轴件,所述连轴件一端套设在所述枢轴的一端以使所述连轴件与所述枢轴相固定;以及一滑动件,具有一轴体,所述连轴件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轴体上以使所述连轴件与所述滑动件相固定,所述滑动件滑设在所述滑轨道中,当滑动所述第一屏幕模块时,所述滑动件同步滑动于所述滑轨道中,其中,转动所述第一屏幕模块以形成第一屏幕与第二屏幕相组合的第三屏幕,并且,当转动所述第一屏幕模块至与所述第二屏幕模块在同一平面时,滑动所述第一屏幕模块以形成第一屏幕与第二屏幕相组合的第四屏幕。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滑轨道中内侧的上部及下部设置有多个等间距的凹槽;以及所述滑动件具有两通孔,所述两通孔内各设置有一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各连接一滚珠;其中,当滑动所述第一屏幕模块至一第一位置时,所述滚珠对位于所述滑轨道中的凹槽,并通过所述弹簧的张力以使所述滚珠卡位于所述滑轨道中的凹槽中,从而使所述滑动件卡位于所述滑轨道中,进而使所述第一屏幕模块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当转动所述第一屏幕模块至与所述第二屏幕模块的角度为大于0度小于180度时,所述第三屏幕为所述第一屏幕与所述第二屏幕所构成的双屏幕。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当转动所述第一屏幕模块至与所述第二屏幕模块的角度为180度时,所述第三屏幕为所述第一屏幕与所述第二屏幕整合后的单一屏幕。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当转动所述第一屏幕模块至与所述第二屏幕模块的角度为180度并滑动所述第一屏幕模块时,所述第四屏幕为所述第一屏幕与所述第二屏幕中未被所述第一屏幕遮挡的余下屏幕整合后的屏幕。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幕与所述第二屏幕的面积相等,当转动所述第一屏幕模块至与第二屏幕模块的角度为180度并滑动所述第一屏幕模块至与所述第二屏幕模块重叠时,所述第四屏幕为所述第一屏幕。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幕及所述第二屏幕为触控屏幕。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幕及所述第二屏幕为7寸屏幕。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装置为平板电脑、智能型手机或笔记本电脑。
由上可知,本发明所提出的屏幕装置,不仅便于携带,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灵活调整屏幕大小以适应不同电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屏幕装置的示意图;
图2A绘示了图1中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2B绘示了滑动件卡位于滑轨道中的示意图;以及
图3A-3F分别绘示了图1所示的屏幕装置的各种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72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蜡梅组培快繁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复层隔热材料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