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弹簧加工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5617.X | 申请日: | 2012-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1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韩红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宁津弹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35/00 | 分类号: | B21F35/00;B21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贺小明 |
地址: | 253400 山东省德***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簧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圆柱螺旋式弹簧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圆柱螺旋弹簧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铁路列车不断更新换代,速度也不断提高,随着列车质量的提高以及速度的上升,铁路列车对弹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速度可以达到200-500公里/小时的高速列车,对弹簧的刚度需求更加准确,十分微小的刚度公差都可能对高速运行的列车造成影响。同时,装配在高速列车等需长期高负荷运转的大型机械设备上的弹簧不仅需要精准的刚度值,还要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能够长期高负荷运作而不易发生断裂,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
目前圆柱螺旋弹簧加工的常用工艺方法为:下料、卷制、热处理、硬度检查、工艺压缩、喷丸、工艺压缩、成品检查、探伤、涂漆、检验、包装、入库,其中卷制工艺中在弹簧的尾尖压制时只有一个压轮,工作时压轮与芯轴均固定不可移动,芯轴旋转带动钢筋并在压轮的压制下将钢筋卷制成弹簧,压轮和芯轴之间的距离为固定的,在钢筋直径相同的部分可以准确地进行卷制,但是在卷制之前,会对钢筋进行制扁,因此,钢筋的尾部直径会比其他部位直径小,也就是说当卷制进行到弹簧的尾尖时,压轮和芯轴之间的距离大于弹簧尾尖部分钢筋的直径,压轮的力无法有效作用于该部分钢筋,从而不能有效对尾尖进行压制,在弹簧的钢筋尾部温度相对较低,而且有弹性的情况下,压完之后的弹簧尾尖总是会出现涨尖现象,影响加工效果。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在后一道工序中再通过修磨修一下涨出的弹簧外径的部分,将涨出的部分磨去,在生产小型弹簧或者对刚度和寿 命要求不高的弹簧工艺中,出现涨尖现象采用上述修磨的方式是十分有效且节约成本的,但是对于大型高精度的弹簧来说,这种解决方法费时费力,浪费工料,并且在修磨过程中又容易损伤弹簧的有效圈,影响弹簧的疲劳寿命,如果对工序及设备进行调整,则很难确定调整成本与效果,因此目前大型高精度的弹簧生产中对涨尖的解决方式仍然采用上述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用再增加修磨工序,省工省力并且能够减小修磨对弹簧造成的损害、提高弹簧疲劳寿命的弹簧加工工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弹簧加工工艺,工艺步骤包括:下料、卷制、热处理、工艺压缩、喷丸、工艺压缩、成品检查、探伤、涂漆、检验、包装和入库,所述卷制步骤中,包括在卷制弹簧的尾部时对弹簧的尾尖进行二次压制的步骤。
进一步地,采用液压油泵和压轮对尾尖进行所述二次压制。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为圆柱螺旋弹簧。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弹簧加工工艺,在卷制弹簧的尾部时对弹簧的尾尖采用液压油泵和压轮进行第二次压制,仅仅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了较小的改进,无需耗费大量成本,便可使弹簧在完成卷制后不出现涨尖的情况,一次成型不修磨,省工省力且能够减小因修磨对弹簧造成的伤害,提高弹簧的疲劳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弹簧加工工艺,工艺步骤包括:下料、卷制、热处理、工艺压缩、喷丸、工艺压缩、成品检查、探伤、涂漆、检验、包装和入库, 所述卷制步骤中,包括在卷制弹簧的尾部时对弹簧的尾尖进行二次压制的步骤。对弹簧进行卷制所使用的设备为公知的卷制机,为实现对弹簧的尾尖进行第二次压制,本发明对卷制机的压轮部分进行了改进,在卷制机的靠近弹簧尾尖部分增设了一个由液压装置,尤其是油泵驱动的压轮。在卷制工艺之前的弹簧制扁工艺中,通常将制扁宽度控制在比钢筋直径小3-5mm,增设的压轮在对弹簧尾尖进行第二次压制时在小于弹簧收尾时的半圈开始压制,且压制到比钢筋直径小3-5mm位置,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将压轮的力作用于弹簧尾尖上,将弹簧尾尖压制到位,以达到压完后弹簧的尾尖不涨尖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为圆柱螺旋弹簧。
如表1所示,通过本发明的弹簧加工工艺,不仅减少工序、节省工时,而且还能提高弹簧的疲劳寿命。
表1.经修磨工序与不修磨生产弹簧比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宁津弹簧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宁津弹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56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零余子的培育方法
- 下一篇:基于控制线圈电流微分反馈的电-机械转换器的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