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层运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25543.X | 申请日: | 201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3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佳伟 |
主分类号: | B61B13/00 | 分类号: | B61B13/00;B61B15/00;B61B1/00;B60L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86 上海市虹口区通***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运行 城市 轨道交通 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新型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是一种能实现双层运行、双向通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二)背景技术
城市土地资源有限、空间狭小拥挤,现有交通工具由于受道路资源的限制加上交通信号灯的影响,运行速度和效率也受到限制,应对日益增加的客流,采用高架桥设计但高架桥墩占据路面空间,很多城市新建地铁和轻轨,但地铁轻轨成本高,出租车运营效率低、快速公交占据路面资源,普通公交速度慢不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这些交通工具和设施均不能有效解决拥堵。
在解决交通问题上人们也提出很多方案,如根据交通拥堵状况合理调节车流量,单双号限行能使得道路上车辆减少,征收交通拥堵费让通往拥堵区域车流量减少,但这些方案只是在现有交通的基础上采取的措施,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而不是终极的解决办法,随着汽车车辆数量的增加其问题又将凸现,因此寻找到一种能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降低交通拥堵率,本新型发明提出一种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方式,其具有双层结构,能实现双层运行和双向通行,轨道架设于桥墩顶端,上下层列车共用轨道运行,上层列车行驶在两轨道上,下层运行悬挂式列车,运行于两桥墩间。
本新型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结构主要包括车辆、车站、楼梯、桥墩、轨道、连接板及受流轨等,桥墩建设位于路边自行车、电动车道两侧,两根轨道分别架设在桥墩顶端,上层列车沿轨道上方运行,下层为悬挂式列车,沿轨道下方和两桥墩间行驶,其车轮在轨道沟槽内运行。两列车之间为共用的轨道,能承载起两列车及乘客的共同重量,乘客由车站上下车,并通过楼梯与地面下连。
所述车辆主要由车体、车钩、转向架、受电弓、空调机等组成,转向架构架上有悬挂、牵引及制动装置、两个驱动电机及齿轮箱、以及两个轮对和轴箱等。上下层列车车轮均位于轴箱外侧,且紧邻轴箱,下层列车由连接段将构架与车厢顶相连,实现车辆的悬挂,转向架的运行沿着轨道走向,车厢随转向架的运行而运行。
所述车站主要有主体框架及框架支柱、两层人行通道以及站内设施等组成,整体固定于桥墩上方,是供乘客上下车的场所。
所述主体框架由横向梁和纵向梁体以及玻璃板等围成,顶部采用穹顶设计,在玻璃板下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侧面设计符合流体理论,能抵御强风,底部和侧面有进出车站的出入口;
所述框架支柱,位于桥墩顶端固定轨道侧墙上方,能支撑起主体框架及人行通道的重量;
所述人行通道,主要用于乘客候车或通行,沿轨道两侧分别有上下两层人行通道,乘客通过人行通道实现双侧上下车,两层通道间有层间楼梯相连;
所述站内设施包括空调、照明、以及位于人行通道上的座位、线路查询机、货物贩卖机等设备。
所述轨道其形状上端同地铁钢轨,下端有沟槽,两轨上沟槽开口均向轨道内端,槽内车轮可以滚动;
作为本新型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沟槽边缘有防护端,防止车轮脱轨,沟槽内有弧形凸起,且与车轮上的凹槽吻合,防止车轮左右移动;
作为本新型发明的候选技术方案,所述沟槽位置不是在轨道内部,而是紧贴近轨道主体,且均位于轨道内侧。
所述受流轨其侧面有绝缘层,可以为塑料或陶瓷材料,上下面为导电层,列车受电弓滑动接触导电层获得电力,受流轨位于两轨道之间,通过连接板和螺钉固定到两轨道上;
作为本新型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为了防止轨道带电,上述连接部分均加有绝缘材料,并且系统配有一套漏电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到发生漏电的位置。
所述桥墩有两个墩柱,横跨于自行车、电动车道或人行道两侧,两桥墩上段有连接,顶端有轨道安放区和固定轨道侧墙,并通过螺钉螺母将轨道固定在桥墩上方。
所述楼梯有绕墩楼梯、升降电梯、空中通道和楼顶楼梯四种;乘客通过围绕桥墩螺旋向上的楼梯分别到达轨道两侧人行通道;通过位于人行道边的升降电梯,将乘客直接由地面分别送达两层人行通道;通过空中通道将两层人行通道与路边高层建筑相互连通;当系统经过低层建筑楼顶时,在楼顶建通向两层人行通道的楼顶楼梯。
本系统最优运行线路为环形路线,其建设选址的优选方案是沿路边架设轨道,将桥墩建设于自行车、电动车道两侧,两侧建有两条绿化带,其次可以选择人行道两侧,或根据实际综合考虑路边建设情况,本系统建设也穿越小区和其他实际可行的线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佳伟,未经张佳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55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