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药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3412.8 | 申请日: | 2012-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2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盖悦;谭悠久;王玉芹;陈祝安;孙长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泛亚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066 | 分类号: | A61K36/066;A61P25/20;A61P7/06;A61K35/6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药 保健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保健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药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蝉花(Paecilomyces cicadae(Miquel.)Samson)属虫生性药用真菌,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又名蝉蛹草、蝉茸、胡蝉、蜩等,是蝉在土中的若虫被麦角菌科真菌的分生孢子寄生致死的带菌尸体,其在头部长菌丝形成的子座,形似花蕾故名蝉花。其药用始载于南北朝刘宋时代的《雷公炮炙论》。宋朝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言“蝉花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瘛疭,夜啼,心悸”。中医药学家认为,蝉花具有疏散风热、透疹、熄风止痉、明目退翳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具有免疫调节、改善肾功能、调节脂类代谢、促进造血、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解热镇痛、镇静催眠、滋补强壮、抗疲劳抗应激、调节神经系统等作用。
蝉花药用已有1000多年历史,但天然蝉花的生长需要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寄主昆虫,资源稀少,产量逐年下降,一年只能采收一次,产品数量和质量受环境影响无法控制,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从天然蝉花中分离的蝉拟青霉菌株能在一些自然基物或组合培养基上发酵,固体培养生长出类似虫体生的孢梗束,从而认为有可能通过人工培育途径,解决天然蝉花资源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中药保健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药保健品,该中药保健品中的主要药效成分为蝉花人工培养产物或蝉花人工培养物的有效成分提取物。
所述蝉花人工培养产物由如下方法制得:
1)斜面菌种制备:将蝉拟青霉菌株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20~25℃下,培养3~10天;
2)种子液的制备:从斜面上刮取菌丝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20~25℃下,140~160rpm,培养(一般为3~8天)即可制得蝉拟青霉种子液;
3)将步骤2)中制得的发酵液按重量百分比为5%~10%接入灭菌后的所述固相培养基中,在温度为18~23℃,湿度为60~80%的条件下,静置封闭式培养35~40天,人工光源100-150lux不间断全光谱人工光源照射。
4)采收培养产物。
步骤1)所述斜面培养基可为PSA(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YMB固体培养基。
步骤2)所述液体培养基可为PSB(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或PDB(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
步骤3)所述固体培养基包括下列重量份的原料组分:
本发明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了小米与卟啉铁,研究表明,采用该固体培养基获得培养获得的子实体中铁含量增加。
步骤4)所述培养产物为培养获得的蝉拟青霉子实体。
进一步优选的,步骤1)所用蝉拟青霉菌株为蝉拟青霉菌株Paecilomyces cicadae(Miq.)Samson CGMCC No.3453,该菌株于于2009年11月18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注册保藏。
蝉拟青霉菌株CGMCC No.3453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分离:
从云南三江源头采集纯净无污染野生蝉花标本,在净化工作台上用火焰灭菌过的移植镊从样本上取少量分生孢子于加入孟加拉红的PSA平板上置22℃-25℃下培养120h后再挑取单菌落接入斜面培养基,在22℃-25℃下培养并经反复纯化即可得本发明所述的蝉拟青霉菌株[Paecilomyces cicadae(Miq.)Samson]。
蝉拟青霉菌株CGMCC No.3453属于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束梗孢目Stilbellales,束梗孢科Stilbellaceae,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经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进行形态特征鉴定的结果为:
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Miq.)Samson],其主要形态特征为:
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10天,菌落圆形,平展,初絮状,后粉状,白色至浅黄色,背面浅黄色,直径5~6厘米。菌丝无色,分枝,具隔膜,宽1.2~2.5μm。分生孢子梗多分枝,宽3.0~5.5μm,由每轮2~5个产孢细胞组成轮状分枝。产孢细胞瓶形,基部球状膨大,向上变细窄,4.5~6.5×2.5~3.5μm。分生孢子圆柱形,单细胞,无色,平滑,链生,直或弯曲,6.5~8.8(~11.0)×2.5~3.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泛亚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泛亚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34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杂散场传感器电路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扩展图像动态范围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