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涵道复合尾舵垂直起降飞行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022731.7 | 申请日: | 2012-0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2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 发明(设计)人: | 刘长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长亮 |
| 主分类号: | B64C27/20 | 分类号: | B64C27/20;B64C2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75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涵道 复合 垂直 起降 飞行器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涵道复合尾舵垂直起降飞行器,尤其是无人飞行器,可实现垂直起降,并且兼顾高速飞行与灵活操纵,属于空中飞行交通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固定翼的飞行器起飞和降落均需要有较高的速度才能使机翼产生足够的升力,因此需要专用的起飞与着陆场地,非常不利于应用,特别是军事运用。除此之外,在地面停放时占用较大场地。而普通旋翼飞行器大多采用旋翼带尾桨或共轴双桨结构,虽然飞行灵活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方面高速旋转的桨叶威胁人员及装备安全,另一方面飞行速度较低,也不利于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固定翼飞行器起降不便和旋转翼飞行器危险低速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涵道复合尾舵垂直起降飞行器,该飞行器利用双涵道提供动力,结合复合尾舵实现飞行姿态的变换,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既可以垂直起降又可以灵活操纵和高速飞行,还可以静止悬浮,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军事方面。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涵道复合尾舵垂直起降飞行器,包括机体、承力翼、涵道、复合尾舵和起落架;所述涵道通过承力翼与机体连接,左右对称配置;所述复合尾舵一端与机体下部连接,另一端为平面鳍状结构,中部开有配置螺旋桨的小型涵道;所述复合尾舵底部设有减震垫;所述起落架在机体两侧对称配置,其上有减震装置。
所述机体的内部装有动力电池和飞行控制计算机。
所述涵道的中轴线处通过连接条装有电动机,电动机连接有螺旋桨;
所述承力翼为上凸式薄壁结构机翼。
所述复合尾舵的平面鳍状结构,与机体横剖平面呈适当角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设计科学、结构紧凑,可不受场地限制垂直起降,并可悬停、盘旋,操纵灵活,既可低空低速也可高空高速,具有较高的飞行效率,飞行噪音低,隐蔽性好,可执行运载、侦察、监视和攻击等任务,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前视图;
图3为本发明右视图;
图4为本发明俯视图。
图中1.涵道 2.连接条 3.螺旋桨 4.机体 5.承力翼 6.电动机7.复合尾舵 8.平面鳍状结构 9.小型涵道 10.起落架 11.减震垫 12.动力电池 13.飞行控制计算机 14.减震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飞行器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但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1-图4,一种双涵道复合尾舵垂直起降飞行器,包括机体4、承力翼5、涵道1、复合尾舵7和起落架10;所述涵道1通过承力翼5与机体4连接,左右对称配置,旋转方向相反,其它所有参数均相同,如此可使左右旋转力矩相互抵消。
所述复合尾舵7可呈“J”字形,也可呈“I”字形,一端与机体下部连接,另一端为平面鳍状结构8,中部开有配置螺旋桨的小型涵道9,产生可控力矩以实现飞行器加速、减速、垂直飞行以及水平飞行的状态转换与控制;复合尾舵7底部设有减震垫11,可与起落架10配合形成三点平面用于飞行器的着陆和停放;所述起落架10在机体4两侧对称配置,其上有减震装置14,可支撑飞行器使之停放于竖直状态,同时也可在飞行器着陆时吸收冲击,保护机内部件。
所述机体4的内部装有动力电池12和飞行控制计算机13,前者用于提供飞行器的动力能源,后者则在充分采集飞行器状态的基础上结合指令控制飞行器的姿态。
所述涵道1的中轴线处通过连接条2装有电动机6,电动机6连接有螺旋桨3,电动机6带动螺旋桨4旋转,桨尖与涵道1之间产生负压,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
所述承力翼5为上凸式薄壁结构机翼,既可以在垂直起降时承受竖直方向的力,也可以在水平飞行时承受横面方向的力;同时,上凸翼型可以在飞行器水平飞行时提供一定的升力,提高飞行效率。
所述复合尾舵7的平面鳍状结构8,与机体4横剖平面呈适当角度,当飞行器水平飞行时,形成适当迎角以提供合适的纵向力矩,从而提高飞行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长亮,未经刘长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27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涂层微纳米织构制备装置
- 下一篇:氯化炉收尘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