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低凝柴油的加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1657.7 | 申请日: | 2012-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4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哲;陈若雷;高晓冬;王子文;黄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5/02 | 分类号: | C10G6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柴油 加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烃类在氢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精制和改质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生产优质低凝柴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车用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冬季北方市场对低凝柴油的需求增长较快。另一方面,随着柴油质量升级的不断加快,柴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低凝柴油除了对凝点、冷滤点等提出特别要求外,对硫含量、多环芳烃含量、十六烷值等也有严格要求。
我国北方的国产原油大多属于石蜡基或者含蜡中间基,其生产的柴油产品凝点较高。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采用降凝剂降低柴油的凝固点,通过切割点的调整调节柴油产品凝点,和采用临氢降凝或异构降凝技术降低柴油产品的凝固点。但是,降凝剂对于柴油产品的凝点降低幅度有一定限制,且降凝添加剂的加入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带来产品分层等其他问题。因此,临氢降凝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柴油降凝装置。
为了改善油品的低温流动性能,通常采用临氢降凝技术或者异构降凝技术。临氢降凝技术采用具有择形裂化功能的分子筛作为降凝活性组分,并负载少量金属,可以将柴油馏分中的长链正构烷烃等高凝点组分择形裂化为小分子的产物,从而达到降凝的目的。因此,临氢降凝的产品除了低凝柴油外,同时副产汽油和液化气等轻组分,所以临氢降凝技术的柴油收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裂化反应的发生,氢气的利用效率降低,过程经济性降低。异构降凝技术一般采用负载型的贵金属催化剂,两段工艺流程,通过分子筛的特殊孔道结构及酸性,将长链烷烃异构为支链烷烃达到降低凝点的目的。但是该技术工艺流程复杂,应用的催化剂昂贵,投资高,且贵金属催化剂容易中毒失活。
CN101942335A公开了一种汽油和柴油组合加氢工艺方法。汽油原料与氢气混合进行加氢精制反应,主要进行脱烯烃和部分脱硫反应,反应流出物与柴油原料混合进行加氢脱芳烃反应,产物进一步进行深度脱硫反应,加氢脱硫产物经气液分离后,液相进行异构降凝。该工艺的三个精制反应区采用三种不同的精制催化剂。
CN101724459A公开了一种降低柴油凝点的加氢方法,柴油原料与氢气混合在第一加氢反应区进行全馏分加氢,其反应流出物在热高压分离器中进行闪蒸,将柴油中较轻的组分从热高压分离器中闪蒸出,热高压分离器得到的液相物流为柴油重组分,其与氢气混合进入第二加氢反应区和后精制反应区进行临氢降凝反应,所得的热高压分离器的气相物流与第二加氢反应区的反应流出物混合后进行分离和分馏。该工艺属于临氢降凝工艺,凝点降低幅度较小,并且产品柴油的十六烷值较低。
CN1718683A公开了一种加氢改质异构降凝生产柴油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单段或者单段串联工艺流程,馏分油和氢气混合后先通过加氢精制催化剂床层,然后通过含β分子筛的加氢改质催化剂床层,产物分离和分馏后得到柴油产品。
CN100340642C公开了一种由馏分油生产优质低凝柴油的方法,包括加氢精制反应区和临氢降凝反应区,其中临氢降凝反应区上部设有闪蒸段,下部设有临氢降凝段。原料油与氢气混合进入加氢精制反应区,与加氢精制催化剂接触进行加氢反应,所得产物进入闪蒸段,闪蒸后所得液相进入临氢降凝段,在临氢降凝催化剂存在下,与热氢气逆向接触进行择形裂解反应,所得的产物与闪蒸后所得的气相产物去分离系统得到优质的低凝柴油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能提供一种生产低凝柴油的加氢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
(1)柴油原料与氢气混合后,在第一反应区与加氢精制催化剂I接触进行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反应以及烯烃和芳烃的加氢饱和反应,
(2)第一反应区的反应流出物不经分离直接进入第二反应区与进入第二反应区的氢气逆流接触,进行降凝和烯烃加氢饱和反应,沿着第一反应区的反应流出物的流向,在第二反应区依次装填加氢精制催化剂II、加氢改质降凝催化剂和加氢精制催化剂III,
所述加氢改质降凝催化剂含有多孔载体以及负载在该多孔载体上的第VIB族金属和第VIII族金属,以氧化物计,以该催化剂的总量为基准,所述第VIB族金属的含量为10~40重量%,所述第VIII族金属的含量为2~10重量%,所述多孔载体的含量为50~88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16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X射线发射装置及X射线产生方法
- 下一篇:排油装置和装有这种排油装置的涡轮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