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管夹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1433.6 | 申请日: | 2012-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5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纐缬敦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青山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16L33/12 | 分类号: | F16L33/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爱知县丹***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外侧紧固固定软管连接部的软管夹。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将软管连接部紧固固定的软管夹。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软管夹是这样一种结构:通过使细长的薄钢板的两端过渡配合而形成为大致环状,并将杆一体地固定在该过渡配合部上,将该杆向环状的夹子本体外周推倒,从而利用杠杆的作用使夹子本体的内径缩小,将插入内部的软管夹住。但是,存在如下问题:由于该软管夹是使一块薄钢板过渡配合而弯曲的结构,故要将形成于该过渡配合部的杆推倒,就必须施加较大的负荷,操作性差。另外,还存在如下问题:必须另外焊接用来使杆在推倒后不抬起的扣件,制造成本高。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提出了一种专利文献2所示的软管夹。该软管夹因为其整体用合成树脂一体成型,因此,不必另外准备扣件,具有制造成本便宜的优点。另外,由于使在压下动作片时成为支点的部分形成为薄壁,所以还具有能以低负荷将动作片压下的优点。但是,在软管夹的卡止中,必须遵循先将动作片的顶端钩挂在扣件上,然后将动作片的另一端压下这二个步骤,卡止花费了时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48-501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55-1583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以往的问题,提供一种制造成本低廉、能迅速地将软管紧固固定的软管夹。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做成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软管夹,该软管夹由树脂一体形成有被切去一部分的大致环状的夹子本体、以及与该夹子本体的缺口端部连接的杆部,该软管夹的特征在于,
该杆部包括:
第一动作片,其通过第一铰链部可转动地与所述夹子本体的一方缺口端部连接,并在顶端具有卡合部;以及
第二动作片,其通过第二铰链部可转动地与所述夹子本体的另一方缺口端部连接,
所述第二动作片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动作片的中间位置连接,
在所述夹子本体的外周形成有与所述卡合部对应的被卡合部。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所述夹子本体及第一动作片的至少一方竖立设置地形成有防止卡合状态下的所述杆部横向移动的突起,在另一方形成有嵌入该突起的突起承受部。
此外,优选构成为:在所述夹子本体的内周面形成有抑制夹持状态下的软管的移动的止脱突起。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软管夹在对杆部进行操作并利用杠杆作用使夹子本体的内径缩小而夹持软管这一点上与以往技术相同。但是,因为本发明的软管夹只是通过使构成杆部的第一动作片转动而使其顶端的卡合部与夹子本体外周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单一动作,就能同时进行软管的紧固和动作片的固定,因此操作效率优良。另外,因为整体是树脂的一体成形件,因此能以低成本进行制造。
另外,因为若构成为在夹子本体及第一动作片的至少一方竖立设置地形成有防止卡合状态下的杆部横向移动的突起,在另一方形成有嵌入该突起的突起承受部,杆部的左右动作就会被锁定,因此杆部不会横向移动,能够防止卡合不经意地脱开的情况。
另外,若在所述夹子本体的内周面形成止脱突起,在夹持状态下该突起咬入软管的外周面,能可靠地防止软管夹从软管连接部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另一角度看图1的软管夹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4是将软管连接部夹住后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突起与突起承受部的对应关系的展开图。
图6是从另一角度看图1的软管夹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夹子本体
2 杆部
3 第一动作片
4 第二动作片
5 卡合部
6 第一铰链部
7 第二铰链部
8 被卡合部
9 止脱突起
10 突起
11 突起承受部
20 软管
21 软管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表示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软管夹是聚丙烯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型件。在图1及图2中,1是将软管连接部21紧固固定的大致环状的夹子本体,2是与夹子本体1形成为一体连接的杆部。夹子本体1为环状体被切去一部分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青山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青山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14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推送系统及数据推送方法
- 下一篇:含油污水撇油除渣系统